被称为投资风向标的权益类ETF,今年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总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出现24只ETF规模超百亿的盛况。
从现有格局来看,逾八成市场份额被前十家头部公司占据。在ETF从“蓝海”逐渐变为“红海”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来者想要入局,却屡屡碰壁。
极致结构化行情下,工具型产品ETF迎来蓬勃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 全市场543只权益类ETF规模达到10007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权益类ETF首次突破万亿关口,成为公募权益基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单只产品来看,规模最大的3只巨无霸ETF仍是三只老牌宽基产品,分别是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分别为573.44亿元、446.99亿元、421.45亿元。此外,今年来还有不少行业主题ETF规模突破200亿元,包括被基民大举抄底的易方达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ETF,今年来份额增长201亿份,规模达到324亿元,成为仅次于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512880)的第二大窄基指数ETF。
华北某基金经理表示,在国外成熟市场,指数基金规模已超过主动权益基金,随着阿尔法逐渐消亡,被动指数发展将成为主流,中国的指数产品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百亿ETF产品中,几乎被该领域的头部公司霸榜。华夏、易方达、国泰、华泰柏瑞、南方基金、华宝基金等6家公司,包揽了21座百亿ETF席位。除此之外,仅有3家基金公司有百亿权益类ETF。
从基金公司管理规模来看,华夏基金管理权益ETF规模达到2275.94亿元,其次为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257.27亿元,仅这两家头部公司管理规模,就占据权益类ETF总规模的35%,国泰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华宝基金管理规模则分别占据9.27%、8.78%、8.41%、5.65%,而ETF管理规模靠前的十家基金公司,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还有33家基金公司管理权益类ETF的规模仅占据不到1%的比例,分化格局已显现。
尽管规模分化严重,但今年来,仍有不少基金公司萌生了进军ETF阵营的想法。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告诉中证君,公司正在考虑上报ETF产品,但目前仍犹豫不决,一是因为较高的成本问题,二是在目前的格局下,中小基金公司很难再找到新的突破点。此外,观察到近期部分基金公司的新发产品,无论规模还是成交量都与预想情况有差异,更感到难以入局。
某华北中小基金公司踊跃竞争,在今年迈出第一步,成立了第一只行业主题ETF。一位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公司把发展ETF当作战略任务,但一番梳理后发现,不少高景气度的赛道都已经被“抢占先机”。作为中型基金公司,后发劣势明显,只能在没有太多竞品的赛道中寻找新机会,并寻找更为细分的切入点。
“与主动权益基金不同,ETF并非基金经理看好就可以去做,公司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无论系统建设、宣传投入,以及后期流动性维护,都必须依靠公司战略支持。”上述基金经理称,以系统建设为例,ETF需要每天做申赎清单,清单一旦出错会导致严重后果,包括受到监管处罚,或者面临巨额赔偿等,因此,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公司建设了一套标准的OA流程,将不同系统生成的清单结果进行对比,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布。
此外,越是头部,或越早入局的公司越有竞争优势,无论是跟券商合作开展做市商业务提供流动性,还是跟外部机构的合作, 先发者都具有更多资源。一位管理宽基指数ETF的基金经理表示,虽然也看好一些主题赛道,但目前这些产品明显同质化,而若想与第三方合作推出新的指数,也难以达成合作。“此前我们也和第三方指数公司沟通过,想做一些细分赛道的产品,但对方早已和头部公司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他直言,“感觉到太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