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2
?“中本聪”、王永利要参加这个区块链峰会,你来吗?扫描底部图片二维码报名参会
来源:公众号“王永利”
作者:王永利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发布公告:“将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这激发了全社会对比特币、区块链的热情,各种区块链联盟和论坛等组织与活动风起云涌,有人因此将2016年称作“中国区块链元年”。与此同时,不少国家央行也声明要加强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研究,或者要推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这在无意之中让很多人增强了对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Digital Currency)信心,成为比特币等价格快速上涨、区块链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2017年6月,国际上比特币交易价格一度突破3000美元,目前基本稳定在2500美元左右。莱特币、以太币等类似的“网络数字币”也随之大涨。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涨,又引发不少人和机构对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以及与之相关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区块链的狂热追捧,对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词、概念加以拔高和夸大,甚至有组织的联合炒作,营造狂热氛围并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风险快速聚集,,其发展态势难免让人产生深深的忧虑。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与区块链?
一、关于比特币、区块链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
1、比特币的推出标志着“数字货币”的问世、一个新的货币时代的诞生。
2、,私人货币是由推出和维护其运行的私人机构信用背书的话,比特币则是由一种共识加密数学算法来做信用背书。
3、比特币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去中心化的自治货币体系,是可编程、可追溯(在网络平台上)的算法加密匿名货币,将彻底颠覆传统的法定货币体系。
4、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公开账簿。去中心的分布式账务体系颠覆了传统的中心化“复式记账法”。
5、区块链推动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上升到价值互联网。区块链是一种信用(信任)创造体系、秩序创造体系、民主自治体系,区块链将创造全新的社会组织和运行模式,将重新定义互联网,深刻改造人类社会。
6、区块链将成为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7、ICO成为全新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金融深化的终局。
如此等等,不绝于耳,闻之不能不认人震惊。那么,比特币、区块链真有这么神奇吗?
二、比特币、区块链产生的背景和原理
2009年初,比特币正式推出,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成果。但是,比特币、区块链的产生,并不是其创造者凭空想象和突然间就创造出来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基础和背景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归集和处理、分析的信息和数据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靠某个单位或机构的电脑设备将越来越难以胜任,而且每台电脑设备都存在很大的甬余,存在白天和晚上以及季节性的运行高峰与低谷,在全球范围内就形成电脑设备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在互联网发达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实现电脑设备(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于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联网运行的探索和尝试。
这首先要解决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行的技术问题。这其中,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算,意味着要形成不同所有者或主体的计算机的加盟或联盟体系,这种联盟肯定不应该是中心化的,而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要方便不同所有者的计算机的加盟,就需要其系统必须是开源、开放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动下载和运行,而无需主导方许可和系统连接(这是传统的中心化许可链模式,成本和效率跟不上);其运行规则必须是公开的且完全内置于系统的,需要加盟者共同维护,避免个别人随意修改规则而危害其他人及整个联盟体系的安全;整个联盟体系非中心化的运行,需要有共识规则,形成交易公开、信息透明、便于核查,以及分布式存储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存储实际上是分布式备份,与“复式记账法”没有任何关系)、全网全程加密,防止信息篡改造假、维护信息和系统安全的机制。
为解决全网同步共同运行可能随着联盟的扩大而带来运行效率和系统安全的问题,又演化出划分区块(Block)或分体联盟,以及区块之间通过区块代码和时间戳等相互连接,形成整体联盟(区块链,Blockchain)的机制。这就逐步演化出“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或模式,其中,很多技术并非首创,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实际上是将分布式架构、块链式数据验证和存储、点对点网络协议、加密共识算法、身份赋予和验证、智能合约、云计算等多类技术加以融合形成的技术集成。
要吸引不同主体的计算机加盟,实现计算机联网和共同运行,仅解决技术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解决利益激励(吸引力)的商业模式问题,真正实现不同的计算机所有者(加盟成员)能够平等互利。在这方面,比特币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计算机联网加入的计算机越多、覆盖的面越广,其优越性就会越大,但如何激励,除激励方案(如积分与兑现)本身,还面临不同国家和地区货币的选择问题。而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特别是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造成全球范围货币大量投放、币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更是引起很多人对废弃金本位制之后,当今货币体系完全由货币当局人为控制,很容易造成货币滥发并引发大大小小金融危机的强烈诟病,于是有人试图摒弃现有货币体系和规则,完全模拟黄金(存量限定;需要挖矿产生;在一定区域内,一旦有人挖到,其他人就不能再挖到等),运用计算机系统和加密、共识、分布式技术等,形成一套比特币的产生和运行机制:总量设定为2100万个;每10分钟生成一个区块,内含一定的比特币,需要区块成员按照规则进行计算竞赛,率先达成预设结果的成员即可获得设定的比特币(俗称“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成员需要其他成员共同验证,并加注时间和区块戳记后,同步进行记录,然后产生出新的区块,每个区块都带有上一个区块的标记(ID);比特币的转让,需要通过所有相关记录进行验证,只有多数通过后才能成立,并再次加注各种加密戳记后进行同步记录;参与验证和记录的成员,也可获得很少的比特币激励(费用收入);区块内含比特币的数量,初期为50个,每四年减半一次,到2140年将全部结束。
比特币总量设定、定期减半、竞赛获得的机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加盟越早、参与越多,受益越大(即使不考虑兑换价格的变化,其本身就会每四年倍增一次)。随着联盟的扩大,比特币体系已经覆盖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和资金投入比特币的挖矿和交易,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价格随之大幅上涨,也吸引更多的人和资金进行投机和炒作,大有超过当年“郁金香泡沫”的势头。不得不承认,其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比特币能够获得广泛追崇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其他“网络数字币”纷纷效仿的基础范例。
三、比特币能成为真正的货币吗?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价值的尺度、价值储藏的手段。货币是适应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并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交换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的。
货币最早是由一定区域内最受社会追崇的物品来承担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货币逐渐集中到广受追崇、没有生命、品质稳定、易于划分或切割成不同价值档次、易于运输和保管的贵金属上,包括金、银、铜、铁等,不断适应和促进交换的发展。此时的货币仍保持其初始的面貌——实物货币。充当货币的物品本身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随着交换的发展,包括频率的提升、范围的扩张、规模的扩大等,每次交易都以金属货币进行交割的成本越来越难以承受,在纸张出现并且品质能够保证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先将货币金属兑换成纸质票据(写明货币金属的品名和数量,并进行加密处理,以防造假等),再以纸质票据进行交换的资金清算,到约定时间再进行票据收付余额的货币金属兑换;或者用票据到异地指定的票号兑换货币金属用于交易清算等。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交换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人们发现,可以事先印制好标明不同金额和印制厂家(兑付的责任主体)、可以用不同面额组合成任何金额的更加规范的纸质票据,替代传统票据进行流通,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就推动票据进一步演变成“纸币”。但此时的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替代品、表征物,发行纸币的机构承诺持币人可随时将纸币兑换成金属货币。因此,此时的货币,仍是金属本位制下的货币。
随着交换的发展和纸币的运行,特别是纸币的存储和借贷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纸币的发行或投放,不一定完全与金属货币一一对应,只要有信用的支持和流动性的保证,也可以适度超过货币金属投放一定的纸币。特别是作为贵金属,其储量是有限的,越来越难以适应交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国家遭遇重大灾害或战争急需货币支持时,更是难以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金属本位制,转而推动货币成为完全由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印制、投放、管理),。
货币脱金(脱离金属本位制),推动货币由实物货币转化成纸质凭据,是货币发展史上一大变革(裂变)。由于没有金属本位的严格约束,货币很容易超发、滥发,威胁货币的信誉和货币体系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货币投放和运行的管控。这就逐步演化出“中央银行机制”,即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将货币的印制、投放、总量管理和调控等职责高度集中,交给中央银行履行(或由其指定银行进行具体的印制和管理),强调央行的独立性,不允许政府直接向央行贷款或透支甚至发债,严格限制央行直接面向社会吸收存款、提供授信(信用投放货币),而是交由商业银行面向社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间接融资、信用投放),,而央行不存在这一点)。央行只能粗化与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需要,承担“最后贷款人”(守夜人)的职责,面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并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和支持(往往带有惩罚条款)。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货币投放的基本渠道,就是购买货币价值储备物(主要是贵金属和国际储备外汇),并通过储备物的买卖以及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拆借利率和拆借规模等调节货币总量,保持币值稳定。
可见,即使是在货币脱金之后,货币也不是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可以随意投放的,而是有一整套货币投放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是,即使是脱金后的纸币,也是有价值做支撑的,而不是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就是一种经过特殊加工的纸,纯粹是一种价值的符号。同时,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往来的资金清算,已经越来越多的由交易双方直接的“现钞清算”转化为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记账清算”,货币的投放方式,也越来越由央行投放现钞为主,转变为以增加货币所有人的存款为主,货币总量近似地表现为“流通中现钞+银行吸收的社会存款”,而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货币数字化、存款化的态势,相应出现了“记账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概念。这也就是说,尽管货币的形态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其本质、功能和主流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相对现行的货币体系而言,比特币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主要表现在:
比特币是模拟黄金,在人为打造的网络虚拟环境中,通过“挖矿”产生的纯粹“虚拟加密数字”,其本身并不具备像黄金那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人认为,比特币是通过挖矿产生的,付出了很大的劳动量,并由“劳动量验证法”证明了的,所以具有价值。这其实存在很大误解,并不是付出了劳动就一定有价值,因为社会上存在很多无效劳动);
比特币不仅总量限定,而且每十分钟产生的数量都加以界定,根本不能适应现实世界投资贸易等经济金融活动的需要(这也是黄金退出货币体系的根本原因);
比特币只能在其自身网络体系中运行,而且其设计规则没有考虑贷款或投资之类金融活动产生利息或红利等增加值对货币的需要,其价值功能只能通过与法定货币的兑换,通过法定货币才能实现,所以必须搭建一个比特币与法定货币进行交易的外接平台(属于比特币网络体系的外挂系统,所以,即使有的比特币交易平台系统被攻破,并不是比特币体系被攻破)。这种完全在虚拟环境中产生原生货币并封闭流动的体系,使得比特币很难解决现实世界经济金融的实际问题,将严重抑制金融功能的发挥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比特币很难发挥货币的全部作用,离开法定货币都难以独立存活,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只能是一种“网络虚拟币”或“网络商圈币”,不可能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
,,,更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历史上,包括凯恩斯、哈约克等在内,,但在国际社会存在一国独大的情况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长期以来国家实力竞争的结果,只有国际影响力最强大国家的货币,才能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欧元的推出和运行,,一度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期望,但其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问题,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
可以说,,比特币以及类似的“网络虚拟币”是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或货币锚定物的,因此也就难以颠覆当今中心化的法定货币体系。
四、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实际上属于“网络商圈币”
尽管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但并不代表其没有生存的需要和一定的价值。实际上,即使在一国法定货币体系下,并不代表其国内没有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商圈币”(代币),如各单位内部食堂用的饭菜票或卡、有的商场发的“购物券(卡)”、游乐场用的游戏币等。这种“商圈币”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或功能,不是普遍流通的法定货币可以完全替代的。但这种商圈币必须严格控制在其声明的范围内使用,不能流出去随意使用,否则就会挑战法定货币的权威和地位,扰乱金融秩序,货币当局应该严格管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现实世界之外,又出现了网络平台或网络商圈的概念,甚至完全可能突破国家或地区的行政边界,形成相对独立的“网络世界”。在各种网络平台或商圈内运行其专有的新型商圈币——数字虚拟币,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有很大必要的。因此,将比特币以及类似的数字“网络虚拟币”定位于“商圈币”是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商圈币”,只能在特定的商圈内使用和流转,而不能随意流出特定商圈到外面使用或兑换;商圈币可以用法定货币兑换而来,但只能在特定商圈内使用,流出商圈则需要换回原来的法定货币,而不应随意与其他法定货币自由兑换。因此,商圈币,即使是数字化的网络商圈币,也不宜简单定义成“虚拟资产(商品)”或“数字资产”,并允许其在特定商圈之外买卖和周转。
目前,,但却把比特币等定位成“数字资产”,允许其与法定货币以及黄金、其他网络虚拟币等大量频繁交易,,实际上值得商榷。由于这类网络虚拟币在一定的网络平台或商圈内仍然具有“代币”的功能,,如果允许其大规模炒作,很容易催生其价格泡沫和大起大落,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
最近,在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与法定货币兑换价格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情况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资本投入到此类“币”的体系建设和交易上,并进一步发展出以网络虚拟币计价和交易的,,并通过已有的网络虚拟币推动新的网络虚拟币的产生,通过增加交易和需求进一步推动这些虚拟币价格的上升,使得ICO急速升温,有人甚至认为这将成为“金融深化的终局”。,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并且又使区块链领域的“币圈”快速膨胀,而真正聚焦于区块链应用的“链圈”反而受到冲击。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亟待尽快明确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的定位,既不是真正的货币,也不是“虚拟资产”,而应该是“商圈币”,,避免酿成重大社会危害。
五、“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也只能是在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上运行的“网络商圈币”
在社会上出现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并且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主导法定货币体系的各国央行面临很大挑战和压力,同时,也面临在新兴的快速成长的“网络世界”中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竞争,因此,不少国家央行都公开声明,要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数字法定货币)。
但是,“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到底是指什么?“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与现行的“央行主导的法定货币”是什么关系?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能够很快取代法定货币(包括现钞)吗?如果不能很快取代,央行要同时维系两套货币体系,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如何加以应对?中国央行要推出自己主导的数字货币,那其他国家央行也会推出他们主导的数字货币,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仅从对应实物“现钞货币”而言的非实物“数字货币”出发,“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是在现有货币体系及其运行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和通讯科技,实现的“货币数字化”。这一进程早已展开,并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而不断加深,相应的,不断降低流通中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完全有可能最终彻底实现货币数字化、电子化、无纸化。这种变化不会对现行货币体系产生太大冲击和影响,并且始终都是央行主导下的法定货币体系。现在央行所说,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应该不会是指这一类型。
二是在现行法定货币体系之外,央行比照比特币,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产生的一套从货币发行到流通运行的全新的,非实物的数字货币体系。从央行在召开区块链座谈会之后随即发布要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的背景看,所谓“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更可能是指这一类型。这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考虑到要脱离现行法定货币体系,完全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货币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如果能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货币体系,将极大地改变货币金融乃至经济社会的运行,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而且即使能够推出一套全新的货币体系,也不可能一夜之间甚至短时间内完全取代现有的法定货币,央行要同时维持两套货币体系也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目前要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最现实、最可能的选择就是:“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同样只能是在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上运行的“网络商圈币”(数字虚拟人民币)。其原理是:可以允许个人、单位、金融机构等在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上注册开户,并用人民币,或者符合结汇规则的外币兑换成新的数字货币(与人民币直接对等)。然后央行可以对在其主导的网络平台上开户的用户,运用区块链等信息科技进行转账支付等。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央行能否直接面向全社会办理开户和金融业务,特别是能否直接面向社会办理贷款等信用投放?如果能,那么就可能取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一元化”运行模式,但这就直接挑战“中央银行”的定位和机制;如果央行不能直接面向全社会办理金融业务,特别是不能直接面向全社会办理信用投放,信用投放原则上还只能由商业银行办理,那么就只能保持现行的“央行——商业银行——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二元化”模式。脱离央行功能定位来探讨在“数字货币”体系下,是“一元化”还是“二元化”模式是不现实的!
从逻辑关系看,“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定位于“网络商圈币”,只能从属于、依托于现行法定货币体系,而不可能成为与现行法定货币体系并列的新的法定货币体系,更不可能颠覆和取代现行法定货币体系。
“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能否取代社会上其他私人推出的数字化“网络虚拟币”,能不能跨境使用,成为网络世界的国际中心货币,完全取决于央行主导的网络平台能否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最广、应用最多、影响力最强的网络平台。即使如此,由于“央行”是于国家相连的,一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否则,就不存在“央行主导”!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央行能够主导的网络平台很多,中国本身又是一个巨大而且仍在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应用市场,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主导的经济金融及其应用的网络平台也在不断向海外延伸,要打造世界最强的央行网络平台以及相应的“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中国是最具备条件的。因此,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央行主导数字货币”的研究与推广,尽快形成网络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虚拟币,为网络世界新的虚拟货币体系的构建和高效运行做出应有贡献,并反过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发展!
六、打造“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必须充分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
尽管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而只能是商圈币或代用币,不宜过度追崇和神化,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必须明确,尽管比特币是区块链应用最早的成功案例,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成果,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场景很多、潜力巨大。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就很难推出新的网络虚拟币及其运行体系。
首先,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法人)、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转移到线上网络平台上进行,由此快速形成了既与现实世界密切相连,又越来越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基于互联网“互联互通、跨界跨境融合”的特性,网络平台的发展,,形成网络世界里以网络协议为核心的新型自治组织。
在这种网络世界的经济交往中,人与人无法面对面交流和实现交易的直接清算(钱货两清),交互的只是信息。这就存在非常关键的信任和信用问题。这种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线上的经济交往就很难成功。特别是在跨境运行的网络平台上,还会涉及不同国家人的身份信息采集与验证、不同国家货币的清算和与线下清算体系的配合、,没有规则和技术的创新,很难满足线上运行高频高速的要求。而在这方面,比特币、区块链的应用和运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和实验作用。
如前所述,区块链是多类技术的集成,可以有很多的应用功能和应用场景。
其一,区块链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加盟链)共同运行的属性。不是以自己的主机独立运行,而是吸引社会上的计算机广泛加盟,共同运行,共享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资源,是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重要特征和推动力。这也是区块链“去中心化”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而要形成加盟链共同运行,区块链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应该是开源、开放、便于下载和连接的;二是规则是公开透明且内置于系统的,需要加盟成员共同维护,得不到大多数成员同意,规则不能修改,从而保证所运行的平台是真正去中心化的、平等互利的;三是分布式存储、全链或全网加密与共识、共同验证,数据可追溯,防止数据造假和篡改。
除了加盟成员对区块链体系有要求外,区块链体系对加盟成员也会有要求,包括接受体系协议,保证系统连接和共同运行,为安全起见,还可能对加盟成员的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验证和加密等(加盟成员的计算机,也可能同时加盟几个区块链体系)。
其二,区块链平台作为网络世界的自治组织,可以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如形成专用和唯一的身份赋予和验证体系、商圈币的推出和运维体系、智能合约和数据核查体系等,日常交易无需逐笔都与线下各种身份信息或法定货币进行验证和清算,以满足网络世界覆盖面很广、高频高速运行的特殊要求,大大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有效控制风险。
由此,区块链就可以在涉及智能合约、档案管理、数据存储、资金清算、历史核查、安全保护等经济金融和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加以利用,场景很多、潜力巨大。
但是,必须看到,区块链仍属于全新的集成技术,除比特币等“币圈”的应用外,目前主要还在实验室或尝试阶段,技术本身也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在演化和改进的过程之中。而比特币等“币圈”的应用,更多的是运用区块链完全虚拟一个平台场景,运行原生(链生)资产(如比特币)形成封闭式的区块链运行体系。仅从“币圈”体系内部看,可能因为资产(币)的不可伪造、数据不可篡改、点对点支付等,形成诸如信任、信用和高速、低耗等效果,但由于其币圈的封闭,这种区块链体系实际上很难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且,单独从一个网络平台上看,可能有高效、低耗的优势,但如果存在很多不同的区块链体系(网络平台),而且不同体系的运行规则不统一,相互不衔接,从全世界看,仍会存在诸多问题。
实际上,搭建区块链体系必须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才真正有价值和生命力。这就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区块链技术本身,还需要下大力气弄清和把握现实世界存在问题的本质(如货币、金融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着力解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O2O)与商业模式问题,包括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的对接(需要采集和存储线下身份信息)、线上商圈币与线下法定币的兑换或转换、社会成员线上账簿记录与线下记录的对接或合并等,、反恐怖、反偷税等方面的要求)。
这其中,不能保证线下人员身份和资产、合约等方面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将其推到线上,即使运用区块链技术,也难以达到真正的信任、信用方面的要求,根本无法达到像本文第一部分所列举的有人描述的那些效果。现在不少人热衷于搭建区块链,注重于突出某些功能或性能(如并行计算能力),急于扩大宣传(讲故事)和推出ICO进行资本运作,却忽视了到底要解决和能解决什么问题,商业模式不清晰,商业可持续性没保证,其实是很危险的。
因此,对数字货币、区块链既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又要理性对待、注重实用,不能盲目追崇和拔高,不能陷于“币圈”自说自话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更不应以炒作数字货币、区块链概念或名词的方式从事资本募集甚至坑蒙拐骗活动。拔苗助长反而容易阻碍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应用和进步!
王永利万字长文揭盅区块链的八大痛点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王永利
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
别再用挖矿造币的概念自欺欺人了,挖矿造币可能是个“坑”!
始于2017年,火遍全社会、全世界的区块链概念还在升温,吸引人和社会资金蜂拥而入;助推比特币,以及类似网络“加密数字货币”(如以太币、莱特币等)价格的大幅上升,创造了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有关数字币、区块链将颠覆传统,深刻变革世界的说法不断拔高。区块链创业和发展看似如海啸般扑面而来,但却越来越集中到造币和炒币之中,越来越陷入挖矿造币的“比特币区块链”思维和范式不能自拔。
,并随之叫停人民币与数字币的交易。但在国外热潮带动下,国内数字币、区块链的热潮再次掀起,且逾发狂热。有人惊呼“币圈一天、人间一年”,甚至是“区块链一天,互联网十年”。各种冠以“区块链”字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呈现出越来越令人恐惧的“非理性繁荣”状态,亟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在笔者看来,区块链有八大“痛点”,其救赎何在?
比特币区块链之惑
不知不觉中,过于追求完美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脱离了现实,走向了封闭。这恰是比特币区块链的根本问题所在。
比特币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支付清算和相关的社会运行体系,打造一个全新的、点对点直接交易和清算的体系。这其中,隐含的设计理念是:由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计算机共同参与(打破国家边界),形成一个平等的、没有中心(无政府)和中介的“自组织”网络世界。,因此,不会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律或规则,而是会形成新的网络规则,并将规则内置到网络系统之中,由参与运行的计算机共同维护和修改,将网络系统看成“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机构负责规则执行,确保规则执行中的公正公平。,防止人为控制货币投放,而是模仿黄金,运用哈希计算和加密技术等,通过“挖矿”产生全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其总量设定,每个阶段投放的数量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在所有人都登录于比特币网络体系,每一笔比特币的取得都会得到全网确认和分布式记录(能够充分保真)的基础上,其比特币资产的转移完全实现点对点的直接进行,而无需再有任何中介参与。
由此形成一个“去中心”(无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没有人为操控和腐败,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难以造假和篡改,能够防止外部攻击的安全稳定的“美好世界”。
可见,比特币网络体系的建立,并非简单的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摆脱现有社会体制机制的思想倾向(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甚至形成一种宗教信仰和组织体系(这可能也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不愿公布自己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聪”的重要原因),并通过虚拟币的产生和升值,形成一套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比特币等网络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迷信和崇拜,努力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很多参与的人都坚定的相信或极力鼓吹:区块链将重新打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必将颠覆和取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
但实际上,正因为比特币体系过于追求完美,致力于摆脱现有世界运行体系,反而使其陷入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乌托邦”思维,越是追求完美,就越陷入封闭,就越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反而会使其失去实用价值,沦为一种网络游戏,就难以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更别说能够改变世界、颠覆法定货币体系。
单纯从比特币区块链封闭的体系自身来看,它确实在其体系(“社区”)内实现了去中心、去信任、去中介,可以点对点自由转让比特币资产等,似乎形成了充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不可造假篡改、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形成了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美好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脱离现实世界根本无法独立存在,比特币如果不能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兑换,就难以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比特币区块链的“价值”,就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使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成为以法定货币代表的社会财富转移的一个中介环节或过渡阶段。这又需要解决其与现实世界连接的问题,其中,比特币等数字币的网络交易平台成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外挂系统)和关键环节。
在比特币必须与法定货币兑换,必须加入网络交易平台等辅助环节才能发挥更大功能的情况下,就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区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反而可能产生严重问题。放在现实世界的大环境看,其货币资产的转移如果通过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运行,实际上是增加了中介环节,而不是去中介,而且由于比特币体系高度匿名,,难以充分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反而可能产生很多新的严重问题,很多有关比特币、区块链的说法都难以成立。
那些看不见的痛点
比特币区块链所谓“去中心”、“民主平等与自由”等标签,经不起推敲;真相是,其如果过于强调“去中心”反而影响效率;包括比特币尚无法成为真正的货币;ICO式集资方式更是无助于区块链之发展……但人们如信仰般狂热追捧区块链时,看不见这些“痛点“:
其一,比特币区块链难以建设一个去中心、民主平等的社会。
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设想的是建立一个所有参与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编码维护的核心团队与参与挖矿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发挥更大影响力的不是那么平等民主的局面。受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影响,比特币的挖矿和获得,并不是像宣传的那样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竞争的结果,使得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机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算力强大的矿池或节点上,而更多的人尽管也参与挖矿,消耗了资源,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比特币。这使比特币更多地被少数人所占有,并会增强其对网络规则调整的话语权或影响力。
其二,比特币区块链“去信任”、“去中介”的点对点交易是有严格条件的。
在比特币体系内部,交易双方无需提供身份信息并得到足够权威的印证,即可进行直接的交易(用户可以每笔交易都更换账户,即每发生一笔交易,原有账户都可以清户,将余额转入重新开立的新账户),形成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但这都隐含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同一个比特币区块链网络平台,平台上运行的只能是比特币,而不能是比特币以外的其它资产或价值。
由于比特币完全是网络系统内生的“资产”,从其产生的源头上就受到网络体系非常严密的验证和分布式记录,难以造假或篡改记录,因此,它的转让确实无需知道其持有人的真实身份,只需确保出让人确实拥有足够的比特币即可由网络系统进行点对点的转账。
但是,这并不值得夸耀。在当今社会,只要交易双方都在同一个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利用现有的网络通讯技术,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适时转账清算,而且,在实施中心化运行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像比特币一样的全网广播、多层验证、分布式记账等复杂的过程,反而速度或效率远远高于比特币体系。
其三,比特币区块链只是比特币产生和汇划的封闭系统,实际功能有限。
实际上,现实世界的资产或价值很难推送到这一体系上运行。即使能够推送上去,如果没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线下印证体系,确保所推送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一旦有虚假的东西推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其运行体系再严密都无法逃避“以讹传讹”的结果。
如果严格局限于比特币区块链体系内,基于比特币产生的规则,它甚至连用比特币发放贷款或投资应该产生的利息或红利都解决不了,将严重影响金融的发展和功能发挥。
要发挥比特币体系的功能,就必须将比特币兑换成法定货币,并将比特币体系作为现实世界资金汇划的一个过度环节或新的中介环节。而这就需要比特币体系与现实世界实现连接,从现实世界大环境看,其结果不是去中介,而是增加了中介!
其四,比特币网络交易平台并不是比特币体系内在组成部分,不是去中心的。
要使用和实现比特币的价值,就必须将其兑换成法定货币;所谓的比特币可以直接用于购物或在ATM上取现,实际上都需要联机兑换成法定货币后进行转账消耗或提取法币现金。
随着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与法定货币兑换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的网络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为数字货币兑换,特别是为那些不愿意参与挖矿,却愿意参与比特币等数字币炒作的人提供专业服务。这大大方便了比特币等数字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和转移,为比特币的价值实现和价格提升、扩大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这种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或交易的专门平台,只是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外挂系统,并不是其体系的内部组织部分。因此,尽管比特币等数字币交易平台出现过被黑客攻击、被盗窃比特币,甚至出现交易平台倒闭或平台经营者“跑路”,并不影响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本身的安全运行。而且,尽管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去中心化的,但数字币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却是中心化的,并没有完全受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约束和保护,迄今为止,,交易平台的运行及其存放的资产是存在风险隐患的。因此,,切实加强法定货币与网络数字币的兑换环节,特别是网络交易平台业务合法性、。
其五,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过于强调“去中心”,反而影响其效率、。
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要实现“去中心”,就需要大量外部计算机接入并共同运行(这成为“去中心”运行的基础条件),这样,加入的计算机节点越多,在比特币的挖矿与转让需要全网广播、验证、分布式处理等的难度就越大,其“挖矿”过程需要消耗越来越大量的能源,甚至会造成环境污染。法定货币外挂交易平台的处理程序烦杂、成本很高(在美国Cionbase交易所上买卖比特币,费率是1.49%。交易所成为数字币繁荣重要推动力和受益者)、效率很低(比特币钱包初次安装时,会消耗大量时间下载历史交易数据块,处理一笔比特币交易需要约6个连续区块的确认,往往需要数天时间)。
更重要的是,,法定货币的流通就可能完全失控,产生极其严重的问题。事实是,比特币也确实得到了恐怖分子、毒品贩子、网络黑客、金融骗子等的青睐,。
其六,过于追求去中心化、充分的民主自由,实际上就会脱离实现。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社会属性的动物,群居或集体生活,不仅可以形成更大的合力以抵御天敌、战胜困难,而且有利于增加繁衍的机会,增强学习交流,促进技能和脑力的开发,推动人类快速进化,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宰。在这一过程中,在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和统一,只有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才能使个别利益最大化得到根本保障;要维持个人与组织的良好关系,必须形成良好的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规则,并需要有监督规则执行和违规惩罚的机制。于是,在社会组织中形成有中心、有层级,而非完全平等、民主自由,可能是长期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必然选择。尽管人们也不断设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乌托邦”式美好社会,,但却都难以成功。,国家之间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设想建立一个“去中心”、,完全摆脱现实世界国家法律的约束,同样是不现实的。
比特币并非货币
比特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这其实是区块链的痛点之七。
首先,比特币高度模仿黄金的设计思路就不符合货币发展规律。
比特币在设计上就是模仿黄金,总量限定,而且挖矿越来越难,产量分阶段逐步减少,以期消除人为过多投放的可能性,并为比特币升值创造巨大想象空间。但这种设计思路却恰恰是错误选择,忽视了为什么黄金会退出货币舞台的根本原因。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手段,需要有价值支撑,并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币值)。但黄金作为一种自然物质,受到自然储量、挖掘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其对货币的需求发生严重偏离,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且在其呈现升值态势时,也容易被更多地收藏并博取升值收益,严重影响其作为货币的功能发挥,因此,最后被更容易得到灵活调控,保持货币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币值基本稳定(通货膨胀率控制在适当水平)的信用货币体系所取代。事实已经充分证明,黄金不可能再重新成为货币。
因此,高度模仿黄金设计货币体系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黄金作为一种受人追崇的自然物质(贵金属),其本身是具有真实价值的,比如可以打造黄金饰物、仍有工业用途等。但比特币却纯粹是一串网络系统产生的加密数字或数码,并不是自然物质,一旦离开比特币体系,就没有任何价值,就会像空气一样烟飞云散。
有人说,当今的货币其实就是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核心是信任,只要人们相信它接受它,它就可以成为货币。比特币区块链就是用来创造信用的,并不是创造实际财富的。创造了很多人的共识,只要大家都相信,它就可以成为货币。
这种说法让很多人信以为真,广为传播,殊不知,这种说法仅仅只是看到货币的表象,而根本没有看到货币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即使在当今的信用货币体系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或机构,随便造出什么东西就能让人信任和接受其成为货币的。货币当局投放货币,一般仍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储备物(如黄金或外汇,做为直接的价值支撑),并努力将货币乘数和派生货币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使货币成为国民财富中可以货币化财富的价值表示,从而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货币就难以得到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财富相对应,也就难以证明其具备价值(也正因如此,哈耶克设想的“货币非国家化,可以由私人自由发行、充分竞争”是难以实现的)。
比特币没有任何价值储备物,或可以对应的归其比特币网络世界所有或控制的财富,因此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只能是一种网络“商圈币”或“代币”。
再次,比特币属于开源系统,可以免费下载,在比特币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出很多“山寨币”或“分叉币”(据统计,到2017年末,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300个网络数字币。有人认为,实际上更多,有的不叫“币”(Cion),而改成“Token”,被译成“通证”,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样,在网络世界中又会分化出无数个区块链网络 “社区”(远多于国家的数量),如果其相互之间不能联通并保持规则的统一,必然造成网络世界的混乱,严重影响网络数字币的信誉和跨链流通。
据说,还有人正在尝试发行比特币实物现金,如比特币硬币或纸币,以期更加方便比特币的线下使用。这就更是违反比特币作为网络数字币和“去中心”的自身逻辑而难以实现。
跑偏了的ICO
显而易见,网络数字币ICO存在更多问题,对于区块链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其是区块链痛点之八。
随着区块链及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币”的升温和价格上涨,也催生了很多“区块链创业公司”及其相应的山寨币或分叉币。这些“区块链创业公司”由于概念新、时间短,,于是,在一些参与“炒币”的资本运作者的推动下,出现了专门以网络数字币首次发行并募集热点网络数字币(主要是比特币、以太币,而非法定货币,从而规避非法集资风险)为主要特征的ICO集资方式。
ICO一经推出,进一步扩大了比特币、以太币等热点数字币的需求、抬升了其价格。比特币、以太币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又使得通过ICO募集数字币的人一夜暴富,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和资本涌入区块链、数字币的领域,使很多人相信,ICO是网络世界金融重大创新,甚至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终局。
,其实际运行存在很多暗箱操作、内部炒作,虚假宣传、,比如,有的ICO项目所确定的“币”的总量根本没有什么依据和规则,完全是拍脑袋决定的;有的宣布将公开发行多少“币”,但实际上却只发行少数“币”,以防止发行太多而难以把价格炒上去;有很多ICO项目被极少数投资者垄断了,并在之后极力炒作,推高其价格,恶意操控市场,并择机变现获利后撤离,将风险甩给接盘者(俗称“割韭菜”)。
很多年轻人在一些数字币炒家的鼓动下,怀揣着对区块链、数字币的盲目信仰,或者对一夜暴富的极度崇拜和追求,纷纷投入区块链开发和ICO运作,往往对ICO的成功和一夜暴富而兴奋不已,生活在比特币、以太币等价格只会大涨而不会跌落的幻想中,根本没有想到完成ICO之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根本不考虑如果其区块链项目根本难以落地产生实际的价值,或者所募集的比特币、以太币价格大幅度下跌,无法兑换到足够的法定货币以满足其创业的资金需求,区块链创业失败,自己应该怎么面对投资人,失去了信用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不少投资人也同样存在对区块链、数字币的盲目信仰和数字币只会涨价不会跌价的幻想,热衷于数字币投机炒作,根本不考虑所投项目的可行性(不少ICO项目往往仅有文字有限、信息模糊的“白皮书”就能得到投资),,如何保护投资者权益。或者明知道其有很大风险,但却更愿意参与其中,,共同忽悠和欺骗更多的人和资金进入,以期自己成为收割韭菜获利的人,而不是被割韭菜受损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些比特币、以太币的炒作者而言,其通过推动其他项目的ICO,扩大比特币、以太币的需求、抬高其价格,可以通过比特币、以太币的溢价获益,对冲投资ICO项目的风险,ICO的发展越火热,其收益就越丰富。因此,这些比特币、以太币炒家成为ICO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不断创造出关于区块链、数字币的神话。
更有甚者,,如委内瑞拉政府使用以太坊ERC20标准,推出了“数字加密石油币”(Petro),可以兼容以太坊钱包和交易所,具有ICO的典型特征。2018年2月20日“Petro”开始预售,据说首日即募集到7.35亿美元的预购订单。但这同样反映出人们对加密数字币的盲目追崇,风险极大。
由此可见,ICO的出现影响极大,看似为区块链创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实际上重点是用于炒作数字币,面向公众募集资金(而非私募),,很容易产生非常严重的金融和社会问题,甚至将区块链的发展引入歧途。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因此,,在2017年9月4日即全面叫停在中国大陆的ICO,此举英明果断,有效遏制了事态的急速扩大。
这一严厉举措自然会引起利益攸关方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国外并没有采取类似行动,一些国家还在鼓励数字货币炒作,甚至美国的著名期货交易所都在积极推动比特币期货交易,并争取推出比特币ETF的情况下,更是面临很大压力。有人因此强烈呼吁,此举将使中国丧失在区块链、数字币领域的全球领先大好机遇或优势,将犯下严重的历史性错误,应该尽快纠正。但事实证明,这都纯属忽悠甚至是恐吓。现在全世界的ICO项目已经开始大量暴露问题,已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
无论如何,这种面向公众的集资活动,,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完全叫停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ICO的发展有可能把区块链的发展引入歧途或死路,并造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救赎”
综上,惟有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思维和范式,区块链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比特币是区块链最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落地项目,但从技术角度看,也确实是一个重大创新。因此,现在各种关于区块链的说法,尽管花样百出,但基本上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比特币区块链”为范式的,各种区块链应用开发也不自觉地陷入“比特币区块链”全封闭的模式不能自拔,结果除了“币圈”日益繁荣之外,真正的区块链应用至今难以看到成功案例,已经严重束缚区块链的健康发展了。
必须清楚地看到,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成果,“比特币不等于区块链”。
区块链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多种技术整合的一种形式,还可以有不同技术的多种组合形式。因此,区块链的发展必须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思维和定式,不必过于追求理想化,转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注重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区块链的积极作用。
首先,“去中心”只是比特币区块链的特点,并不代表所有的区块链都必须是去中心的。
区块链的核心是数据的分区块、分布式存储,但区块之间存在严密的勾连关系和加密保护,并形成多重备份和交叉验证,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防止造假或篡改。去中心,并因此需要吸引大量外部计算机加入,形成计算机“公有链”共同运行,不一定是区块链的必要内容。区块链也可以在私有计算机群上中心化独立运行,或者吸引一定的合格参与者加盟,形成由加盟者计算机组群共同运行的半中心化“加盟链”运行体系。
其次,比特币等网络系统内生“币”,与区块链并不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不追求“去中心”,就不一定需要像比特币这样的激励机制,就可以转变区块链的运行重心:从聚焦于“挖矿”产生“数字加密货币”,以及这种“数字资产”的转让认证和记录上,而放弃对资产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形成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封闭环境,转变为强化对资产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而不再需要开发和运行系统内生数字币(“虚拟资产”),进而将区块链融入到现实世界之中,真正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避免成为非法交易、恐怖输送等的工具和帮凶。
必须看到,互联网只能解决信息,包括人的信息、物的信息、货币信息(文字的、数据的、影像的等等)的传递,而不能解决实物,包括货币现金实物的传递,所以真正解决现实世界的实物资产转让问题,还需要物联网的配合。完全依靠区块链互联网要解决各种实物,包括各种实物凭证、档案等传递或运送过程中的跟踪、防伪、保质等,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不要寄希望区块链技术是万能的。事实已经证明,在个人征信体系和法律环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幻想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发展“P2P”借贷、股权“众筹”,并颠覆传统金融的想法并不现实,同样,认为区块链可以实现人与人点对点的直接交易,进而形成自组织、去企业化的可编程数字经济等,认为有了区块链,ICO就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深化的终局,要依靠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完全颠覆和重建世界等,都未免夸大其词,甚至是唬人的无稽之谈。
再次,“央行数字货币”更不能模仿比特币或以太币等“网络加密数字币”体系。
在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加密数字货币”产生并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包括英格兰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内,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宣布要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但对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到底是指什么,是现有法定货币体系下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的货币数字化,还是模仿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加密“数字货币”形成另外一套全新的货币体系,却一直含混不清。也正因为如此,央行的行动反而更加刺激了社会上对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加密“数字货币”的热情,不少人坚定地认为,央行之所以急于推出自己主导的数字货币,就是因为新兴的网络加密数字货币已经对传统的法定货币构成了严重威胁,说明新兴的数字货币具有强大冲击力和价值潜力,必须抢占难得的历史机遇或风口,积极投资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
实际上,也确实有中央银行认为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可能代表了网络世界的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潮流,抢占数字货币先机,在网络世界中形成影响力、争夺话语权,并且模仿比特币、以太币开始投入资源设计自己的数字货币。但由于比特币、以太币等网络数字货币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这与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主导的“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很难协调。而且,即使央行能够模仿比特币、以太币等设计出一套不同于法定货币的全新货币体系,这一货币体系也难以在一夜之间甚至短时间内完全替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那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将要在很长时间内并行两套货币体系,这将使货币当局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货币体系的混乱,引发金融运行的剧烈动荡,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经过几年的论证和尝试,有的央行宣布停止数字货币的研究。中国央行也逐步明确,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不是比特币、以太币那种全新的网络加密数字货币,总体上仍是在现有法定货币及其运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在内)下,充分运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各种技术,进一步提升法定货币的数字化,主要是取代货币现金(M0),不需要“挖矿”产生。
可见,完全拘泥于“比特币区块链”范式,并无多大价值和发展空间,区块链的发展需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思维和范式!貌似完美的挖矿造币式区块链并不完美,别再自欺欺人了。
?“中本聪”、王永利要参加这个区块链峰会,你来吗?扫描图片二维码报名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