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联盟新闻 >纪念马克思专题: 马克思的时代课题(之三):民族文化信仰源流梳理及载体建设

纪念马克思专题: 马克思的时代课题(之三):民族文化信仰源流梳理及载体建设

2021-10-14 00:21:08

马克思的时代课题(之三):

      文化信仰源流梳理及载体建设

作者按:去年今日,为纪念一个伟人的诞生,整理出了本篇文章:《当代中国理论建构四课题》(38000多字)。文章中的理论观点有的已经在本人学术著作中发表,,。今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纪念世纪伟人,将文稿分章(五次,包括序言)发出,以求教于方家。——孙靖涵2018.05.05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这是时代任务、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维系中华的伟大复兴事业。根据当前形势,分析肩负任务和面临挑战,研究认为,应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文化信仰建设的高度,着力建构文化信仰及其载体,将其作为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文化软实力建构的一个国家战略,只这样,才有可能克服万难,,完成时代赋予。提出“文化信仰及其载体建设”思路,有三个方面基本思考:一是把文化自信融合到社会文化建设中;二是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文化信仰建设的高度;三是把文化信仰建设从理论建构拓展到信仰载体建设。文化自信融入文化建设过程、导入文化信仰工程,是一个集实践价值和发展意义的实际思路。

1、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化自信,我们当前还面临的一些具体挑战,首先是内部挑战或者叫做自身挑战。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十分丰富,国人的文化自信本来有依据、有内容、有底蕴。但多方面因素导致,实质上处于动态无序、静态失旨状态。“动态无序”是指人们的行为和认识多表现为,人云亦云、不知所云,人往我往,不知所往者居多。“静态失旨”主要指,主导、主体性建构比较缺乏,灵魂性、精髓性升华不足。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且庞杂,传统文化典籍浩繁、汗牛充栋,单就思想文化来说,就有五经四书,诸子百家,理学、心学等等,各种思想文化累积在一起,大有鱼龙混珠之象。有些学说本来存在历史性争议,有的理论发展脉络混乱不堪,就连学术界都难以阐明要旨,一般群众又如何去学习掌握呢?比如: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封建思想文化,本寄生于传统文化之中,又善于借力佛、道、儒教的组织力量,野蛮生长,很容易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抹杀正能量。从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群众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态势不错,但明显存在不得要领的情形,比如:有的大学举办国学班,开设课程有:论语、老子、孙子兵法、、道教、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似乎很全面了。但是,这些课程像配药的一样凑一起就等于国学教育吗?中药配伍还讲究个君臣佐使,是有很多规矩的。还有,社会上也兴起一些少年国学班、读经班、国学书院等,同样开设了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文化课程,这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就等于国学教育了吗?有的大学与媒体结合,开展了儒家文化大讲堂、国学论坛,有的地方进行祭孔大典、祭祀皇帝大典等等,有的地方甚至把修庙建寺也当作弘扬传统文化来做。这样做就算弘扬传统文化吗?虽然社会上在这方面十分重视,投入不少,实质上,好像还属于初步解悟,做得粗放了些,作为提高大家对国学的关注度、烘托一下气氛似有必要。但立足更高标准来说,恐怕还难以肩负弘扬国学、复兴文化之重任。弘扬国学、复兴文化还需要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比如,究竟什么是优秀国学文化?弘扬儒家文化就等于振兴国学吗?道家等诸子百家中,哪些是有价值的文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究竟哪是精华?哪是糟粕?等等。因此,急需明确,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面临的外部挑战比较复杂。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着诸多对手,而且,这对手还都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比如,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它理论体系清晰,后台支持强大,渗透的战略战术方法很多等,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文化渗透、文化入侵十分猖獗,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因此,可以说外部挑战还会十分加剧。还有内外交织在一起的挑战,如宗教信仰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几大世界性宗教,其理论体系化,组织严密化,传播规范化,载体(如寺庙)多、分布广,专职人员队伍庞大等,已经对我文化建设形成了包围、围攻态势,仅就信教群众绝对人数和增长幅度来讲,就非常惊人,其竞争性、破坏性不容低估。

加强文化建设,现实需求十分迫切。,对国人来说,兴奋与忧虑、激动与急迫等交织在一起。兴奋的是,一个伟大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忧虑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数千年传统文化,如何涤鉴玄揽切实把握传统文化真谛呢?初步认为,事实上,文化自信就一般内涵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等。,,成就举世公认,可以很好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优越性,尽管还有发展完善的空间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事实已经胜过雄辩,从当前国内、国际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热捧可以见诸一斑。就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更是有着5000年璀璨辉煌的文明,我们的文化自豪感、文化优越性毋庸置疑。当前,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是良好开端,但在实践中,是会遭到封建思想文化、宗教迷信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等挑战的,我们的群众能否把他们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实践动力,如果不给于及时有效的指导,恐怕还不一定行。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深入地文化研究,通过研究,回答什么是国学问题?哪些是优秀的中华思想文化,是需要永久铭记和传承的;那些具有时代价值,需要学习实践的;那些具有未来意义,需要创新发展的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哪些是陈旧的历史文化,哪些是糟粕性的封建文化,哪些是过时的没落文化等等。

2、为什么建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信仰建设的高度?

从世界文化比较来看,:资本主义文化、无政府主义文化、;文化有:欧洲传统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华文化等;宗教文化有:、伊斯兰教、、道教文化等。从历史方位和发展态势看,文化方面,中华文化处于上升、复兴态势,但遇到的挑战很多,意味着复兴的过程复杂而多变,因为,以上所述诸文化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现实掣肘,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东西会产生负面影响。分析认为,以我们现在的实践对应和战术方式,欲战胜如此规模、强劲的对手,具体困难不少。因为,我们的对手不是散兵游勇,而多是组织严密的正规军;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抱有至高信仰的团队;不是没有经验,、军事征伐、文化侵略历史,血与火锻造出的传播力。

鉴于此,研究认为,中华文化复兴,只有将其上升到信仰建设的高度,才能实现战略对应;只有上升到信仰建设的高度,才能从组织、理论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只有按照信仰文化的传播要求来运行,才有可能选择最为有效的传播、实现方式方法。       

这里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正是由于国际者把它作为信仰来建设,才有了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参与,才将其理论优势发扬光大,才有了组织力量和战斗力生成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从观念、理论、模型,,这样的升华,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把它作为信仰,从而逐步成为更多人的信仰。又比如,资本主义文化信仰,核心是资本力量的信仰,本质上是“经济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文化信仰,西方国家为了推行资本主义文化,花费了多大代价,恐怕难以统计,其中,商业竞争、贸易战争、货币战争、军事斗争、甚至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不惜展开世界性战争。由此可见,信仰是可以建构的,信仰必须有力量推动才能建构。就连宗教信仰也是如此,比如:、伊斯兰教等神学宗教信仰,虽然产生初期历经磨难,但后来能够快速发展,,数百年、千余年的历史,使这些世界性宗教走向成熟。即便是汉传也是唐以及之后多代封建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推动才得以传播,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仅京城建康(南京)就建有500多所寺庙。唐代仅洛阳一地就有寺庙1400多座,规模和力度之大是今天难以想象的。而中国的道教信仰,本可以与、一样具备世界性宗教的前提,但是它的多神信仰、教义庞杂、传播混乱等使其缺乏凝聚力,另一方面,除唐代初期将其尊为国教外,基本上没有得到政府的持续推动,更多的时候则被所利用,,常常混得声名狼藉。

由此,我们可以简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没能形成类似于、伊斯兰教一样世界性宗教信仰呢?简言之,原因之一,从形式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比较分散化、多样化、自发化、民间化;之二,中国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十分久远,从两三千年前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主流文化、哲学领域就以人为尊,“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道德经》第几章)”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神、鬼经常找不到合适地方安置。之三,信仰从形成到发展扩大,一般需要社会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缺少主题鲜明、。通过对中外信仰文化之历史、发展研究,足以证明,信仰属于人的建构。信仰是人类历史、文化、精神承传的综合体现,无论是世俗信仰还是神学宗教信仰,无不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历史,都有客观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走向神秘化是人的认知局限与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的矛盾使然,而不是宗教本身的神秘性多么具有吸引力。、伊斯兰教都是长期的历史推动才得以大规模传播,同样道理,其它类型的信仰如传统文化信仰、宗祖信仰、世俗信仰、甚至商品拜物教信仰等,也是人类现实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推动力量,否则,都不可能成型。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我们的结论是:信仰是建构的,信仰还可以建构。

3、建构文化信仰的现实可行性与未来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与世界任何一样有强旺的信仰需求,也有丰富的实践探索,无论是神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信仰,都足以满足人们心灵归宿的需求。华夏文明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很多已经高度凝结成为文化信仰甚至宗教信仰,以不同形式分布于各地。比如:河南南阳的盘古山盘古庙;甘肃天水的伏羲太极庙;新郑的黄帝故里、陕西的黄帝陵;山东曲阜的夫子庙;洛阳的关林关帝庙;福建沿海的妈祖庙,以及散布于各地的龙王庙、伏羲庙、关帝庙、文庙、道观、土地庙、财神庙等等。由此可知,中国人不仅需要信仰,而且信仰的内容和形式相当丰富,有神的信仰、人的信仰、物的信仰等等,如祭先祖的盘古庙、伏羲庙、黄帝陵、关帝庙、包公祠、道家道观、儒家的文庙等等,多种信仰共生的现象,说明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的复杂性,但是,多种信仰也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实质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理想状态看,国人应该需要一个一致性相对较高的文化或传统信仰。但实事求是说,当代任何已有的宗教神学信仰都不可能承担此任,只有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基石上的文化信仰最有价值,也可能形成最大的公约数。比如,中国人的“慎终追远”思想就形成了一个“宗祖信仰”文化,中国“文以载道”思想也相应地形成了“圣人信仰”文化,这些都是共同的、统一的文化基础,有很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比如盘古庙、伏羲庙、黄帝故里等。

建构文化信仰也属于历史机遇。研究认为,当今已经具备文化信仰建设整合、创新的历史机遇,其一,我们处在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伟大时代、复兴的关键时期,民间需求、政府需求、国际需求(华裔圈子)空前叠加,动力充沛;其二,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将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具有自然牵引作用;其三,国学文化、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逐步丰富和深入,足以支撑任务的完成;其四,政府需要为国人提供这种必须的社会文化服务:其五,当今可能处于最为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世界性宗教信仰发轫与传播已经成为历史,也遇到科学性、现代性的挑战,其特点是神学宗教性。另外,人文主义、资本主义、,作为第二波世界性文化信仰,业已发展成熟,前两者已经走向没落,;那么今天,全球化浪潮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意味着,与全球化对应的,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普适性的文化信仰将会兴起,与其它信仰的产生一样,属于现实需要和历史推动。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包容性、博约性特点,其核心要素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时代性、未来性的需求,具有人类性、普适性(已有专题性研究),因此,是最有可能成为第三波世界性人文信仰的前提。天时地利已备,只待人为。

4、文化信仰应该是什么形态?

我们所说的文化信仰应该是个什么形态呢?研究认为,文化信仰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应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范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要指优秀思想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类别很多,有思想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生活文化、礼仪文化、,处理这类复杂问题的思路是,要分清源与流、干与支、内核与外展等关系,并从中提炼、升华出一个主脉。那样,我们发现,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源头性、主体性、包容性、高度性等特征,也符合中外主流信仰都必然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特征。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以中华史脉、文脉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中华思想文化这个主脉,参照中国人既往的传统信仰模式,梳理、整合从而建构一个文化信仰体系。

根据已知资料,初步研究结果如下:伏羲制八卦结束结绳记事,是文化符号化的开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也属于思想文化的源头性文献,当属周代形成的《尚书》、《黄帝内经》、《周易》,三部著作虽然分别是历史、医学、哲学著作,但内容丰富,有共同脉络,即太极、阴阳、五行说等,是中国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也成为我国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的发端。接下来,最为辉煌的时代,就是东周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文化成果,诸子百家,不管是分为儒、墨、道、法、兵、名六家,或者是后来的十家,各专一门。经过两千年的演化,至今,主要门派如道家、儒家依然各执一端。中华文化的最大难题就在这里,两千多年了,诸家文化的整合依然不足。整合难吗?其实不见得,本质在于,这些文化历史上总是以功利目的服务于特定群体,而不是像伏羲、文王等往圣一样,以天下人为对象来做文化,截至目前也没有更多的改观,现在的大学讲坛上,儒家、道家、佛家依然各说各话。从哲学上说,各专一门、各执一端就是片面,难道各家文化没有通约的可能吗?不是这样。研究发现,通约性表现在:诸子各家,在专门、专业领域是分的,但在源头上是一致的,一致性来源于《尚书》、《黄帝内经》、《周易》,来源于它们提供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定位,即太极、阴阳、五行,天道、地道、人道等,一直发展到后来的道教、和所谓儒教,核心理论也没有离开这些根本的东西。可见,不是不能整合,而是缺少整合的意识、缺少整合的人和力量。历史地看,历代封建王朝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多属于主动利用,而被动促进,焚书坑儒、维道是从、独尊儒术、抑道扬儒、废佛宠道等等,一直在以“分而斗之”进行演化。两千年来少圣人出,直到近代,五四运动、民主革命时代,思想文化依然分崩离析,虽然有人提出中体西用,但一直也说明白什么才是“中体”。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人不同于封建官僚,也不是那家门派的信徒,我们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最有可能完成这一历史性整合,这是先决条件。大体上说,中华思想文化三千多年来没有本质性变化,两千年来没有大的发展,其核心理论在轴心时代(周代)业已确立。两千来封建王朝,,内圣即道家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哲学,外王则是指儒家以仁为起点的社会学,为什么两家学问可以结合为内圣外王之道,因为本质上并不,比方冰山理论,道家是冰山之下部分,儒家是冰山水面上的部分,理论上有分界,然而是衔接着的。其关系是,没有冰面下的部分,上面的要沉没,失去上面的部分,下面的也难以找到存在。又像一棵树,道家属于地面以下的根系,儒家属于枝叶。其他诸家,法家、兵家、墨家多认为属于道家理论体系,阴阳家直接来源于《尚书》、《黄帝内经》、《周易》,基本上与儒家道家都接近,诸家只是支脉有别,而道源一致。司马谈曾说过:“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至此,其实就明白了, 可综合归纳为,三源头,即文献三源头:《尚书》、《黄帝内经》、《周易》。人物三文圣,伏羲、皇帝、文王。伏羲制八卦,皇帝著内经,文王演周易;两支流:道家与儒家,其他诸家,以接近性划分,不入道,则属儒。当然,首先这是初步的研究,有待于全面深入的论证,另外,也应该清楚,中华思想文化内容很多,甚至是庞杂,想理出一个思路来,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那就是要实事求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论、认识论、逻辑学,通过分析、归纳、抽象等,坚持目标导向,突出主题;把握主流,兼顾分支;视野宽泛,提炼主旨。打个比方说,提取主旨就像提取黄金,原矿很多,大部分将抛弃,只取极少之精华。还比如现代医药科技上的萃取技术,只取极少精华部分,萃取后的产品从外观、颜色、味道、形态等都可能与原料不同了,但达到了提取主旨、获得精华的目的。突出主体和把握主流就像我们召开,即便大部分人都有资格参政议政,但也只能有所选择,而最后代表亿万人的主席,也只能选出一个。还比如,科学实验中的样本分析,即便符合条件的样本很多,也只是取样部分作为代表。

信仰是高度抽象物,高精度的萃取物,落实到符号上更为简约化,的符号简化为十字架,伊斯兰教为小白帽,一念珠,道家一拂尘。如果大家能够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文化信仰的理论、符号等都不难确定。须知以舍为取,舍去的多,不要纠结;以精为取,精为精华、为精神,而非原物实体,不可执物;以用为取,去九用一,去即为用,不去不用。还须知,思考这件事,要忘掉个人身份职业、放下个人其它信仰、去掉个人意志,才可能不带丝毫个人成见。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使然,我们做这样的决定和这样事业极端困难,我们有数不清的神祗信仰,有很多版本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道教、儒教,还衍生过黄教、五斗米教、天师教、太平道等千奇百怪的教名,还千辛万苦专门引进,又接受、。

研究认为,这里有一个东西,很有趣,就是中国历代的社会精英共同爱好“对掐”,经常表面上对掐,互不承认,暗地里不妨瞟学,学了也不认账。学者们喜欢立门头(或者是后学者喜欢打旗子),但表现为吃别人爵过的馍也不嫌乏味,比如,道家的什么符箓派、神仙派等,儒家的什么理学、心学的。这些教头们,闭门钻研的精神不错,唯独不愿承认师出何门,而别出心裁,移花接木,因此,充其量算是小家碧玉,难登大雅之堂。遇到挑战,几乎穷途末路时候的汉儒,把《尚书》《易经》等六经搬出来,认了祖师爷,这没啥,不是坏事,问题是“煮熟的鸭子嘴硬”,借鉴了诸家的优良文化,又对接了上古文化源头,还要给别家划清界限,这些导致中华文化和社会都共同的表现为分散有余,合力不足。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之弊成为学界之痛,汉儒认祖后而排他,后儒失德,不认祖、不合友,如程朱门人。直到今天,不少人依然抱残守缺,还在大声叫嚣儒家文化如何如何,而不愿用文化、中华文化这样具有包容性的词汇。难道真的不知道儒家文化是个什么底子?甚至还有人和机构在搞儒家文化大典、“重建斯文”等活动,是不是应该首先研究一下儒家文化是什么,究竟有多少时代价值?有多少未来意义?而后再说。如此生吞活剥、不加判别地推动,恐怕难有好结果。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给大家说个明白。对于今天我们将要完成的文化信仰建构任务来说,尤其应注意克服这些,才有可能实现大业共举。

5

文化信仰与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如何?会否存在?研究认为:首先,从信仰的范畴来说,一个是大众文化信仰,,界限清楚;第二,从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客观真理其自身具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特征。文化信仰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代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深扎根的土壤;第三,从信仰的本质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人本”、“民本”、“社会大同”思想有很多接近甚至一致的地方,因此,不仅不会产生理论,而且会形成互相支持补充。综合地看,,将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同时,,也只有这样一致性的实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才可能真正形成,中国千秋万代基业的理论基础、文化根基才得以更加深厚。

因此,政府、社会团体等有责任去整合、提升、策划并给予发展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文化信仰”的可行性已经比较充分。关于建构文化信仰的实施思路,至少包括理论建设与载体建设两大方面,就我们研究的情况看,没有实质性困难,前景明朗。理论建设以上已有初步概括阐述,载体建设也有相对具体的分析研究,实践思路比较明确,此不赘言,另做专题论述。

下篇目录预告:

马克思的时代课题之四:劳动要素价值论与人本经济学

1、人本经济学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2、一般劳动价值论与专门劳动价值论。

3、关于劳动的内涵和属性。

4、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问题。

5、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探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