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时代特征
一、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中外对照
春秋战国 | 古代希腊 | |
自然 | 大河平原多地宜耕 | 海洋港湾岛屿少地 |
经济 | 农耕经济,自给自足 | 商品经济,海外贸易 |
矛盾 | 新兴地主V奴隶主贵族 | 平民工商业奴隶主V贵族 |
国家 | 诸候国并立→统一 | 城邦小国林立,不统一 |
分封制→封建 | 贵族制→平民民主制 | |
思想 | 儒道墨法百家争鸣 | 人文精神理性主义 |
考点整合
一、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1.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
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⑵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的《春秋》。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齐、宋、晋、秦、楚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⑶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等),各国开展变法,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⑴历史背景: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租佃剥削关系产生。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士大夫夺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动摇。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改革。
③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⑵措施和内容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设20个等级军功爵,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兵民合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
③废除井田: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④奖励耕织:努力耕织的人可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罚为官奴;从三晋(韩、赵、魏)招徕农民垦荒。
⑤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⑥统一度量衡:颁行“商鞅方升”等。
⑶变法特点及影响
①全面性:、军事、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
②进步性:废除了落后的旧制度,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③有效性:“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变法使泰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春秋战国经济发展
1.农业
⑴土地制度: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租佃关系确立。
⑵工具技术: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兴修水利: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⑶生产方式:春秋时期,出现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①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②特点:自耕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2.手工业: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手工业生产方式有:
⑴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少量进入市场。
⑵私营手工业:私人作坊经营,产品主要在市场销售。
⑶官营手工业:西周开始,“工商食官”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办作坊内劳动,职业世袭,没有自由。
②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富有经验和技术,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③产品只供皇家使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不能服务于社会,不利于新技术推广。
3.商业和城市:各国纷纷铸造青铜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一些诸侯国都城成为著名商业都会。
三、春秋战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1.历史背景
⑴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⑵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对人才的渴求,也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⑶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孔子和老子(春秋)
⑴孔子:
①生平:出身鲁国没落贵族;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却难受重用;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整理古典文献《六经》;创立儒家学派。
②主张:思想上,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中庸之道。,为政以德;提倡人治。教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当仁不让于师等。
③评价:,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创了“学在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对中华文化传承起重要作用。。
⑵老子:
①生平: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②主张: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③评价: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⑴儒家: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性恶论”。
⑵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也”。
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⑷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4.“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儒家思想:;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⑵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无为)。
⑶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⑷百家思想在经济、、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5.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⑴科技:战国发明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⑵文学:
①《诗经》:孔子编订,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为西周至春秋四言诗,其中“国风”主要反映平民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
②屈原:用楚国方言创制“楚辞”体诗,《离骚》是其代表作,体现浪漫主义、爱国主义。
⑶艺术:战国至汉盛行帛画,浪漫、神秘,而不失古拙。
联系分析
1.封建与封建社会
封建一词最早出自春秋史书,即封邦建国(分封制)。贵族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建立封国。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马克思将“封建”定义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制度。中国史学界据此把从秦汉至清的历史定义为封建制社会。
封建主义内涵则更广,包括封建地主经济、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据此标准,中国封建主义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基本终结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清朝的结束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封建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依然存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封建经济与小农经济
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对古代经济有多种不同叫法。①从土地所有者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②从经营方式看,都是小农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③从生产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