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文系出来的人,买些书还是应该的。只是书买多了,常常会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书。于是我最近做了一下清点,这样如果要搬家,好歹也知道“凶手”都是谁,死得明白一点。
以下是清点书单:
书名
欲乐园
樱花树下
复乐园
众声喧嚣
边城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残雪文学观
时生
伊豆的舞女
公天下
飘(上、下)
第三次工业革命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理想国
傲慢与偏见
千年一叹
橘生淮南
面包屑山
人生
山中来信?
沉默的大多数
大清相国
平凡的世界
追风筝的人
雪国
十六夜膳房
北方的河
闲来松间坐
现代汉语词典
(工具书也是书,这几乎是我看的频率最高的书了)
简明东方文学史
文学理论要略
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
中华茶道
中华茶史
诗词宜春
悟空传
我所理解的生活
苏东坡传
诗词格律
修辞研究
我们仨
一句顶一万句
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
归途的路灯
小王子
红楼梦
庄子
论语
聊斋志异
搜神记
搜神记·搜神后记
中国小说史略
顾城哲思录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
瓦尔登湖
阅微草堂笔记
世说新语译注
麦田里的守望者
八戒
这不是全部,只是现在放在我住处的书,还有两箱书寄放在师妹那里,因为这两天把脚背刮伤了,外面又瓢泼大雨,就不作死出去了。虽然数量并不能算很多,但因为我喜欢东放一本西放一本,所以看哪都感觉是一堆的书。
以前我还一时冲动买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所有的书都是干干净净的,一道笔迹都没有。但是当时我看这本书,总觉得有很多话要吐槽一下,所以就拿笔在上面做批注,这里写写那里写写,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没想到发完朋友圈之后,部分好友表示看了我的批注,都想去买来看看。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我的隐藏本意。
一般人如果家里有很多书,总会让人觉得特别博学,仿佛读了这么多书,人都变睿智了,思想变深刻了。当然书读多了,人应该是会不一样一点,比如像我,据说就有点书呆子、死脑筋。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书看得多。
比如表格里的书,关于日本文学的,其实我只是碰上了好价钱,买回来充实一下小书库。我身边有很多人以前还挺喜欢日本的作家的,我就幻想着哪一天我也会看上一点日本文学。
其实看书不能算是特别的爱好。就好像有人喜欢打游戏,不分昼夜地玩,半夜起来都要上线玩;有人喜欢吃东西,每天喜欢发各种美食图片,回家多晚都要自己动手,做一碟小而美(或者拍得美)的餐食;等等。以前有个朋友,他到广州来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就买了两个书柜的书。我问他看这么多,有没有考虑深造或者其他发展,他说没有啊,就是习惯看书,喜欢看书而已。
说到书,一定就会说到买书。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实体书店的书会贵一些,网上书店买更好。为了不占地方,又会考虑kindle之类的电子书。一本书30块,好像就贵过一盘30块的菜。不过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买书还没那么困难。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好像是班上拥有最多书的人。其实其他同学就没有书吗?并不一定。只是他们不会拿出来,因为像我这样拿出来的,就总是被同学借书。借书也不是不行,我并不小气,借过同学很多书。关键是很多人都不还我。
借出去的东西,我又没做记录,慢慢地就借了很多人,又忘了谁借了什么。其实那时候家里很穷的,因为建房子借了很多钱,而且房子只是修了一层可以住而已。书都是爸爸自己省下来钱买给我们,希望我们看了书,掌握知识、成才。但大人是这样的,看到你家有房,就会觉得你家有钱,然后告诉小孩子,她家有钱嘛,当然会买很多书咯。于是我的书一本一本就这样不见了。
还有一些书,是被偷走的。有小孩来家里玩,走的时候,家里就会少了一本或者两本书。发现了找上门去问也没办法的,人家不承认,妈妈就会说,算了,别伤了面子。那为什么警察叔叔要抓小偷嘛?
有一次我数了自己不见的书,足足有十来本。半夜的时候着急得睡不着,哭了一场,被妈妈发现了,问我怎么回事。我哭着说了原因。但是妈妈也没办法,只能告诉我没了就没了。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套上下两册的《安徒生童话》,装帧比现在很多版本都漂亮。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看过有同样版本的《安徒生童话》了。
那时候怕同学不跟我玩,也没有拒绝过,长大了也是。现在就知道了,借不借书,愿意跟我玩的人,一样会跟我玩。后来看到三毛说,书就像牙刷一样,是不能借的,顿时想起来小时候哭得不行的那个小孩。好想去问问不还我书的同学,为什么你不还我的书,我又没说送给你。
我现在又在想,为什么我直到现在想起小时候这件事,仍然不能平静呢?现在我买得起书,也没什么人跟我借书了,我也偶尔会送自己喜欢的书给朋友。但我仍然记得这件事,清清楚楚记得自己在家里的哪个位置哭的。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书是爸爸非常辛苦挣钱回来买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年幼的我,实在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自信的,除了看了一些书,考一些经常被老师表扬的语文成绩。
ios用户赞赏专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