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经济学怎样解决现实问题
经济学元理论先从归纳法出发提升其解释力,然后从元理论向具体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见下图)。
可以找到一点,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元理论解释力和预见力可以达到与某一具体理论同样的解释力和预见力。以下是元理论的竞争理论和关于知识理论应用于经济增长和产业政策这两具体理论的例子。
14.8.1.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的增长理论研究的是GDP的增长,把GDP和国家实力等同起来。,从理性经济人出发,限制了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国家显然不是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
根据经济学元理论,。通常短期是目标,长期是手段。当年八国联军打开中国门户,贸易是目标,。。,。
当然,。原有的以占有领地为目的,,逐渐地转化为以霸权为目的的,;国防也从边境防卫转向国土安全为中心的安全保卫。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也是围绕货币的权力和贸易规则制订;就连国际体育赛事的规则也是各国争夺的对象,只要看一下国际乒联针对中国不断的进行规则的修订,就可以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总之,控制权力、。货币战争、石油战争 ,。不过所有这些以绝对竞争力为基础的优势,都不能脱离作为比较优势(不是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的本国的经济实力。
14.8.2. 经济学研究的财富与国家实力的概念的比较
14.8.2.1. 国民的个体实力
个体实力就是国民的素质,能力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以知识为基础的个人能力,以财富为基础的个人财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财产权力,是国民实力的体现。它们体现的是各种市场的发达程度。
上图表示各种国家实力和无形和有形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知识为基础的个人能力,以分配结构为基础的权力,和以有序的经济市场为基础的财力(积累财富的能力)形成了一国实力的基础。国家实力可以大于、等于和小于国民实力的总和;社会的有序和无序决定国民实力转化为国家实力的大小。
14.8.2.2. 国家实力
但是国民的个人实力转化成国家实力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这就要看国家的权力和制度结构。
上图中一个国家的“能力”是知识的力量,是整个社会存量知识和教育水平的结果;制度力则是无形和有形社会市场所产生的软实力;财力(财富产生的力量,不是金融实力)是一个国家历史上创造的财富的存量。历史上创造的财富中有一部分被消费了,剩下的就是投资转化的基础设施减去折旧就形成了国家的存量财富。存量财富和国家资产问题的概念是一致的,相当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索洛模型中的K。政府的效率是一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政府的投入就是税收,而产出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制度也属于公共品,政府效率也是制度力的一部分。国家的能力和制度力属于软实力,是TFP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安排的权力也是一国实力的组成部分。关于权力的方向性,需要重新讨论。科斯定理认为,不管权力归属于谁,只要产权明晰,没有交易成本,市场总会使资源达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去。也许科斯定理适合于经济市场,。国家的基本权力是属于大众的。人权思想,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和18世纪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思想。权力的自然属性是大众的,自然权力属于个人。权力可以增加一国的实力,也可以降低一国的实力,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 权力市场的有序性。权力市场的有序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的方向性,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2. 权力市场的约束性。权力是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这就是权力要放在笼子里。所有的人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
3. 产权分布的合理性。分权有助于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既然权力有价值,权力的可转让性和权力的可继承性,就是权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说到国家的制度力,,。
14.8.3.
, 。在各种理论中,马克思的论述仍然是最经典的。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个人能力、权力和禀赋(财力)都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但是这种体现并不来自总量,而是来自结构。有序的结构,可以产生更大的产出,无序的结构可以减少产出。
知识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权力可以控制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是经常扭曲的,这除了人的认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市场永远都是附属于权力。“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Who controls th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因此,历史永远是统治者希望的历史。
,一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其国家的实力。GDP只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国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从长远看,软实力比硬实力更为重要。
14.8.4. 为什么GDP不是反映国家实力的根本性指标
经济学家承认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福利,他们早期认为财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如果认为人们追求的是幸福,那么幸福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物质财富应有尽有,这时候国家的GDP就等于零了。因为什么都有,就没有价值了,也不需要生产了,这就是伊甸园的生活。这样GDP就没有需要了,人们需要的仅仅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其实,这种愿景并不存在,因为人们还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供给就要产生GDP;同时供给也会创造新的需求。为什么有的国家GDP增长越来越慢,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却越来越好了?原因很简单,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任何要素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当某种生产满足需要,继续生产的价值,也就是边际回报就等于零了。这时GDP就不增加了,但是人们享受某种产出达到最大化。GDP就是每年新增国内生产总值。这就像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因此新增利润等于零一样。
国和国竞争的对象并不是GDP的增长,而是实力的增长,当然,GDP的增长会导致实力的增长,但是实力的增长并不等同于GDP的增长。国家和国家之间拼的是竞争力,而竞争力是归根结底考验的是国家的效率,国家的效率是国家的投入产出之比。
由文化、传统、宗教、社会秩序、法制传统等组成的软实力,属于存量,并不体现在GDP中,但是他们却是重要的国家实力。GDP是增量,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也不属于GDP的内容,但是这些都是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社会市场的形成及其贡献并不体现在GDP中,这些通过无形市场产生的社会软实力和历史上GDP所形成的存量实力,即财富,或者财力,就实成了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财富是历史上GDP累积的结果。因此,像美国、欧洲、日本的GDP增量小于中国,但是他们的存量GDP所产生的财富并不一定小于中国。缺少合理规划的重复建设、环境污染产生的外部性、一方面增加GDP,另一方面减少了有效财富。很多面子工程不仅没有增加财富,还破坏了原有的财富基础。所以我们对于GDP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日本近二十年来的GDP增速下降了,是因为传统需求满足了;中国增速高,是因为传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日本提升了GDP的质量,增加了高科技研发,从而增加了其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现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在提升GDP的质量,从而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14.8.5. 权力结构和“四个市场”架构影响国家实力
在经济市场中,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没有交易成本,资源会自动到达最有效益的地方去。,如果权力明确给政府,。:,。但是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资源不会得到最有效益的使用,民主的社会制度就是要使交易成本尽可能降低。,或者交易成本过高,在权力分配给政府时,经济就会停滞;在权力分配给民众时,民众就会自行组织商会,行使制订和实施规则的职能。中世纪欧洲就是在无政府状态下,通过商会实现自律管理的。
可见,,,他们是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前苏联和美国冷战时的竞争就是由于国内经济实力无法和美国对抗,最终导致解体。当时苏联的经济落后,。
这说明,经济的问题不能脱离由体制决定的国家效率,国家的总体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形和无形市场所产生的制度力,权力的分配、制衡、分权体制和产权保护等。而这些正是一个国家除了资本、劳动和资源以外的经济增长要素,也就是所谓全要素增长率的内容。
14.8.6. 从根本上来说,一国的知识水平决定国家实力
经济学元理论的增长理论,是以知识为唯一要素的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元理论认为,个体知识世界和整体知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关于知识的理论(“五个宇宙”的理论)中,整体知识世界(U4)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包括从信仰、哲学、理念、方法论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质性知识(全部自然体系)、社会科学知识(包括规范和实证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艺术知识在内的庞大体系。经济学元理论强调,知识体系并不是互相无关,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是在序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实质性知识可以通过归纳法产生更具有概括性的知识,如哲学;而高度概括性的知识可以演绎出更为简洁的知识。整体知识的这种特性对于个体知识同样是适用的。知识层次深,知识面广的人,常常会触类旁通,学一知百。
知识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上培养通才,而不是专才。这也是我们教育制度的弊病。陈志武教授专门撰文对中美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美国教育制度培养的是通才,而我们培养的专才。他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是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中国的天才儿童,长达后参加工作不成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陈志武认为,“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教育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又影响教育结构,这使得我们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化成为以服务业为主步履维艰。
各种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无论纸制和电子书都是人类整体知识世界的载体。中国建立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今天中国人读书之少,也令人瞠目结舌。在公开场合,中国人多玩手机游戏,很少有读书的人。我写的书基本上是在飞机上上完成的,但是我发现,其他在机舱里的旅客都是先看手机,飞机起飞后就开始睡觉。相反,外国人多是读书或者用电脑在工作。最近印度人写的文章所提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这也和我们的教育投入有关系,多们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匈牙利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46万人才有一座图书馆。图书是产生通才的知识载体,可以帮助个人提高智商和情商。基础科学知识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我们在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投入大大少于专业研究的投入,所以我们获得的诺贝尔奖项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少,从而我们的原创发明也少于这些国家。我们今后在成为科技大国之前,必须成为知识大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