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书籍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二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二

2021-10-29 04:12:21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六):创意、团队和产品

  1. 创业最基本的东西是创意、团队和融资。

  2. 所谓的“创意”,来自于对身边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真的有需求吗?是不是只是你觉得有,又恰巧搜集到了身边人所谓“有”的“证据”?)

  3. 先做出让小部分早期用户尖叫的产品,再考虑复制和规模化。

  4. 人数少的小团队更可能具有核爆炸能力。创业早期,把公司保持在小团队,只招最优秀的人,有快速成长潜力的人(这种人特别重要,招不到也得保持联系),像天使投资一样去找人。

  5. 产品得足够好,用户体验得足够好,让用户尖叫这么好。这个年代,有好产品才是硬道理。只要产品真的足够好,即使贵用户也愿意。

  6. 预测这种技能,平时就得练,了解了一部分,预测剩余部分,而后反馈分析。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七):《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摘录其中一些句子

  我之前就读过李笑来写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感觉挺受用的。

  后来这本创业成长课出来后不久,也买来读了读。这次算是第二次读了,摘录其中的一些句子。

  1、会不会飞没关系,但是最好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2、最难学会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做出完整的产品,并让它们被广泛接受

  4、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5、是否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是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市场是否足够大?(或者换个说法,跑道是否足够长?)

  7、公司的成长策略是什么?

  8、学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9、仔细琢磨你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痛点

  10、多与牛人在一起

  11、很多时候,学一点新东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学到那一点什么,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2、至少有一样东西要精通到超越绝大数人的地步

  13、肯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表现为拥有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令他们好奇的东西,他们会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尝试,甚至总结、创新。强烈的好奇心与那种只喜欢零成本的尝试是很不一样的,而不断学习也是保持强烈好奇心的唯一有效方式

  14、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或者问题开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15、大多数人想象不出超出自己经历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因为人们总是要依赖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和积累去理解信的、陌生的事物和世界

  16、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现象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常常各不相同。至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学家各执一词。我的看法是,那是长期积累的习惯,而最初那一刻为什么关注焦点不同,基本上是随机的

  17、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就是他们进步程度的表现

  18、直觉判断是由经验、训练和知识发展的

  19、输入信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真正处理,而那些不满足条件的信息就被直接过滤掉,所以,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20、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所谓的“探讨”,最终只不过是对方希望获得认同而已

  21、后置筛选。在听人讲话的时候,全神贯注于他当前的内容,暂时放下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22、成长是痛苦的,最大的痛苦源自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清楚认识,以及对目标遥远的真切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问题,解决的方案只有三件事:积累,积累再积累;完成这三件事的前提只有三个:耐心,耐心再耐心

  23、寻求指导,写下一个计划,设定各阶段的目标,专注,放松,慢慢练,遇到难的部分就多花些时间练,边练习边用你的方式去表达,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别臭显摆,为自己着想,要乐观,寻求与其他技能之间的关联

  24、联姻是以含混不清但肯定美好的爱情作为基础,用明确无误且间或不断的高潮作为辅助,用承载着希望和向往的孩子护航的东西

  25、找到用于主动承担责任到人,并且双方都必须是肯承担责任的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出了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现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26、精通某个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重复、自我观察、自我纠正、反思、进阶、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以上循环,最终达到一定地步,进而自信....这个过程中反复能体会到的东西就是,越是简单的环节越容易成为短板,所以要格外重视,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越需要重复训练,直至最终做到“举重若轻”

  27、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请远离这些没有任何特长的人

  28、有强烈好奇心,自学能力强,不断造新东西,属于Be-better类型,有独立思考能力,方法论明晰,价值观坚定

  29、靠谱的创见,不是说有就有的。什么时候应该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时候应该继续坚持?没有标准答案。有一点倒是可以值得参考,就是成长的速度快不快,不快,那就要小心了

  30、雇人的时候,要小心那些对前老板各种抱怨的人

  31、深入本质和浮于表面两者之间的鸿沟,确实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

  32、一切能够满足人性弱点的产品都是令用户热爱的

  33、如果你是一个初创团队,就不要有什么专门的成长团队了,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负责团队的成长,而要想知道自己的产品够不够好,最重要的指标指标只有一个:留存率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八):一本与斯坦福大学创业没半毛钱关系的书籍

  1-本书的书名是《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书籍基本和斯坦福没有关系,很明显是利用了营销的噱头,不是一本务实的书籍。全书通篇的内容都是结合作者学习YC课程的内容分享,基本都是在讲自己看到YC课程如何优秀,同时大量引述其他人物的论述和观点。冲这一点觉得被书名忽悠了,基本没有看到干货内容,好书不易,书名印证了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2-书籍的逻辑结构,看似完整,实则松散,为了涵盖创业流程所涉及的项目,有一种涉嫌迎合的意味。同时对于书籍里面大量的小标题,比如“如何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精益创业可行吗”等是属于同一个章节的内容,这样的行文结构是很不严谨的,因为关联性非常弱。与此同时,对于内容上给到的答案、结论基本上说了一些常人都明白的道理,或者基本等于没有给出答案。

  3-关于鸡汤,本书在开篇做序的时候,提到满满的鸡汤。读完以后基本上没有看到一碗,都是冗长的赘述,内容不扎实,渴望喝鸡汤,但连一碗鸡汤都不给,这是看的很悲凉的一本书。

  失望中……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九):《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划记部分

  前言二 给那些胸怀大志的朋友们的建议

  别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

  人生最难的问题可能就是:看情况而定。

  art 1 从点子到公司——创业始于创见

  大公司,都是从一个无法复制的创意开始起步的。

  1 能做出完整作品

  做出完整的产品,并让它们被广泛接受。

  哪怕最初的作品很差——但必须完整。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能力、耐力、学习能力都会超出他人许多倍。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没做出过东西的人全然无法想象的。

  2 创见比创业本身更重要

  “最终真真切切地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从0到1”的伟大公司。

  一个伟大的创见,最好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但要做出这样的产品,真的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

  这是否是真实的需求?(或者说:是否是真真切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真的很擅长杜撰伪问题。)

  市场是否足够大?(或者换个说法,跑道是否足够长?)

  市场成长是否足够快?(一个“快”字可能会顺带解决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真的因为这个创见创业了,那么,公司成长的策略是什么?

  公司如何进行必要的防御?策略又是什么?

  3 怎么才能拥有真正的创见

  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认为:

  学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仔细琢磨你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痛点。

  多与牛人在一起(这也是怎样找到合伙人的诀窍)。

  “合理理由”:

  我没时间... ...

  我的任务已经太多... ...

  这事儿不是我应该负责的... ...

  术业有专攻... ...

  没有人可以全能... ...

  我也有生活... ...

  很多时候,学一点新东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学到那一点什么,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说实话,很多东西学过、练过,真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得上,等到用上的时候,就会感叹,“鬼才知道这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用处!”——这是自己会感觉捡着了宝贝。

  建议至少有一样东西要精通到超越绝大多数人的地步。

  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或者最好要只与那些肯不断学习的人合作。

  4 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

  学习研究一个行为模式的时候,无非要关注它的三个节点:

  目的。

  手段。

  结果。

  “先从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开始”有更值得一提的众多好处: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它有更多的热情好耐心。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会对解决方案有更精准的判断标准。

  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解决它的成就感,甚至产生使命感。

  5 不切实际的创业幻想

  大多数人想象不出超出自己经历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人们总是要依赖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和积累去理解新的、陌生的事物和世界。

  《精益创业》方法论:

  请在乎问题,而非解决方案/产品。

  艾伦.列维说:“你的工作是了解问题,再为他们提供最佳解决产品。”

  6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

  考虑:

  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了解?

  是否有足够系统的方法论?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必要、清晰且准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所谓的洗脑,很多时候就是欺负人家读书太少。

  定义自己所使用的概念:

  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吗?

  它指的究竟是什么?

  反过来,它所指的究竟不是什么?

  它与什么类似?但有什么不同?

  使用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错的时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那些有作品的人,就是“成功人士”,他们已经做出像样的东西,只是“成功”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而他们的成长速度一定很快、更快。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人的多个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就是他们进步程度的体现。

  能够长期坚持做事的人,通常不笨,也通常不可能做不好那件事儿。

  7 是否应该相信直觉

  直觉判断是由经验、训练和知识发展的。

  随着经验的增加,训练的辅助,知识的积累,所谓的“直觉”也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直觉质量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是真正的专家。在那个领域里,你不仅要相信你的直觉,还要刻意打磨你的直觉——通过持续的观察、思考、训练和自我成长。

  8 一个70%的人会犯的逻辑错误

  时常问自己:“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吧?”

  9 如何真正理解他人的建议

  在听人讲话的时候,全神贯注于他当前的内容,暂时放下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看法,是很必要的。

  10 不是所有的鸟都要飞

  创业课程的方法论:

  创业最重要的三件事儿:产品、产品、产品。

  团队成长最重要的三件事儿:文化、文化、文化。

  运营最重要的三件事儿:手动、手动、手动。

  创业成功最重要的三件事儿:垄断、垄断、垄断。

  创业最不重要的三件事儿:营销、营销、营销。

  成长是痛苦的,最大的痛苦源自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清楚认识,以及对目标遥远的真切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只有三件事:积累、积累再积累;完成这三件事儿的前提也只有三个:耐心、耐心再耐心。

  列表:

  寻求指导(seek our instruction)。

  写下一个计划(write out a schedule)。

  设定各阶段目标(set goals)。

  专注(concentrate)。

  放松,慢慢练(relax and practice slowly)。

  遇到难的部分就多花时间练(practice hard things longer)。

  边练习边用你的方法去表达(practice with expression)。

  从错误中汲取教训(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别臭显摆(don't show off)。

  为自己着想(think for yourself)。

  要乐观(be 拍optimistic)。

  寻求与其他技能之间的关联(look for connections)。

  在这个世界里,学什么都是一样的,越是难一点的东西越是一模一样:慢慢练,花很多时间——没什么区别,随便去问哪一个大师,都是一样的答案。

  不要因为贫穷而创业。

  某某兜里只剩下最后一张纸钞了,或者更惨一点,负债累累,但依然不气馁,情急之中想到了一个点子,转折点来了,从此开始非常努力,最终飞黄腾达... ...其实,这样的故事更像故事而已。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很少有人能够保持正常的心态。先解决自己的生活,然后再通过耐心和积累去寻找机会,同时不忘了自我成长,以便将来某一时刻能够匹配那个机遇,这才是正途。

  art 2 传教士和雇佣兵——创业团队十条军规 做事要像自己的雇佣兵,想事要像自己的传教士。

  1 为何要谨慎选择合伙人

  无论是你去找人合伙,还是别人来找你合伙,估计你都要认真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我了解这个人吗?

  他的优点、缺点都是什么?

  他信任你吗?有多信任?反过来呢?

  他出了任何问题,你都愿意帮助他吗?反过来呢?

  未来的若干年中,你们能做到荣辱与共吗?

  千万不要误以为分给人家股份,人家就会自动承担合伙人的责任,像合伙人一样思考、做事。

  答案其实与选择婚姻更伴侣一样:找到用于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并且双方(或多方)都必须是肯承担责任的人。哦,对了,勇于承担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除了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先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2 优秀的人需要怎样的激励

  怎样激励优秀的人?

  自治(autonomy)。

  精通(mastery)。

  追求(purpose)。

  作为领头人,最大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帮助他们精通必要的领域。

  领头人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他们真实情况,发现他们必须改进的领域,帮助他们直至精通。技术大牛可能需要提高沟通能力;市场大牛可能需要了解必要的技术。

  吸引真正优秀的人,只有一个是最实在的:前途。

  很多人之所以有冒险精神,并不是因为他们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其实一无所有。

  3 你为什么迟迟不辞退不合适的人

  如果你真有伟大的创见,却不小心招来平庸的人,这并不可怕,马上开掉就是,而且要快,一定要快。

  在创业这件事儿上,年轻人更有优势。

  4 任何事情都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印象。

  “在男女约会的时候,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

  很多想法虽然咋听起来很简单,但仅是最初能想到它们本身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平庸的人就算努力也在各个方面都很平庸,优秀的人虽然不一定出出优秀却可以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方面能做到优秀甚至极致,那么他自然就会懂得一个道理:

  精通某个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重复、自我观察、自我纠正、反思、进阶、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 以上循环,最终达到一定地步,进而自信... ... 这个过程中反复能体会到的东西就是,越是简单的环节越容易成为短板,所以要格外重视;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越需要重复训练——直至最终做到“举重若轻”。

  这些人通常不会轻易“低估”什么事情的难度,他们知道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其实真的很难的——梅兰芳教徒弟的时候就很耐心很宽容,总是说:“别急,这事儿很难的!”

  5 传教士与雇佣兵

  真正优秀的传教士和真正专业的雇佣兵都是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但他们有区别:前者的最大目标是实现理想、传播信念;后者的唯一目标是为了金钱而必须完成任务。

  如果合伙人或第一批雇员都像传教士,那团队就伟大了——因为他们有信仰,他们执着,他们简朴,他们不屈不挠... ...

  最职业的雇佣兵确实是不用管理的,他们只要“极高的报酬”——通常是十倍以上而不是两三倍。即便如此,他们也需要至少两样东西:

  明确的目标,虽然实现过程你不用管。

  雇主兑现承诺,否则就杀无赦。

  创始人的难处在于:

  1.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至少微调)团队的目标,这却是职业雇佣兵最讨厌的。

  2.别说难于兑现承诺了,哪怕拿出两倍的报酬都是不太可能的... ...

  那些小心的投资人常常有这样的判断:

  刚认识几天就在一起合伙的,成功、持久的概论很低。

  不肯拿低于平均水准工资的合伙人,更有可能是雇佣兵而不是传教士。

  创始人股份比例越低,说明创始人对其他合伙人的依赖程度越高,失败的风险越高。

  第一批员工的工资越高,很可能说明团队凝聚力越差。

  没有统一价值观的团队,其实更像是个团伙。

  6 自尊心太强是进步的障碍

  所谓“自尊心强的人”,不过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现,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在意很多很多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东西,换个说法,就是这种人特爱面子。

  你只要看他是不是常常嘲弄别人,同时自己也很害怕被他人嘲弄。

  7 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寻找雇员

  对于如何寻找合适的员工这个问题,“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或在某种程度上被低估。”

  “你必须像天使投资人一样思考,才能通过市场寻找到最值得注意的人才。”

  那些被猎头找到的人,很可能就是属于二流而不是一流的人才;而那些仅因为猎头来找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价值“终于被发现了”的人,显然是脑子不够用的——果然注定是二流人才。

  所谓“像成功天使投资人一样寻找自己的雇员”,本质上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

  这样的人其实都有着明显的特征,他们:

  有强烈好奇心。

  自学能力强。

  不断造新东西。

  属于Be-Better类型。

  有独立思考能力。

  方法论明晰。

  价值观坚定。

  个人成长和商业成长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少偶然,更不依赖运气。

  如若有一天,你开始抱怨:“是我发现你的,是我培养你的,是我给你机会的——可你却要背叛我!”嗯,肯定是你哪儿做错了。

  所谓良师诤友。很多人只做师傅不做朋友,这是最终失去人才的根本原因。如何成为他人真正的朋友,在这里就不讨论了,因为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所以行事方式也不同。

  8 大多创业团队需要转型

  认真、仔细、不怕麻烦。

  这样聪明且勤奋的兄妹俩也是失败了12次才终于做对了一次。

  有一点倒是可以值得参考,就是成长速度快不快,不快,那就要小心了。

  9 解决莫名奇妙的问题的方法

  “当你正在作一个重要决定时,你要懂得从各方的角度去考虑,而不仅仅是你的角度,也不仅仅限于你与之交谈的对方,更重要的是那些不在场的人。”

  你作重要决定的时候,需要有能力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能够把每个员工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观点中,否则你的决策就会产生副作用和潜在的危险。

  管理困境的最大根源:当你的系统复杂起来之后,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管男女,一定要找能力强的那种。能力差的人一定有足够的动力从另外的方向上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他(她)来讲肯定不是什么坏事,但对团队来说却可能是可怕的祸害。

  解决莫名其妙的问题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别让问题存在。

  降低管理难度的方法,更根本的有两条:

  只招最优秀的人

  尽量保持小团队状态

  而尽量保持小团队状态,同样很难,但要有信心,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有足够的例子证明小团队才可能是有核爆能力的单元。

  10 如何正确地开除一个员工

  五条建议:

  一、快,马上。

  二、直说,别绕弯,别道歉,少废话;最好有第三方在场。

  三、马上支付应该支付的费用。

  四、切断一切数字系统的访问权限。

  五、马上买回所有已经落实的期权。

  在解雇某个人之前,你不是公司真正的老大。

  但仔细看看之后的三条建议,就知道这个在场的第三方多重要了——起码,此人会向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传递一个信息:你是公平的——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是公平的。

  做好心理准备,离开公司的人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

  准确地讲,他们并非故意,理由也很简单:他们也不会干别的。

  雇人的时候,要小心那些对前老板各种抱怨的人。

  art 3 戳中痛点——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 把产品做简单,将细节做到精致。一定要先有伟大的产品,才可能有后面可能的伟大结果。

  1 精通你的用户

  深入本质和浮于表面两者之间的鸿沟,确实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跨越的。

  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开始。

  如何精通自己的用户?

  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找用户——而不是采用程序员喜欢的自动的方式。

  做更深入的,能获得用户真实答案的调查。

  关注各种各样的进阶指标,DAU、Retention之类。

  还有一个普适的方法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再问一遍:“更本质的是什么?”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大多数用户不可能对你的产品有全面深入长期的打算。

  一切能够满足人性弱点的产品都是令用户热爱的。比如,如果你能让用户再懒一点再懒一点,那他们就会爱你多一些再多一些。

  《如何让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上瘾》

  2 如何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够好

  如果你是个初创团队,就不要有什么专门的成长团队了,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负责团队的成长,而要想知道自己的产品不够好,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留存率”(Retention)。

  产品有问题:

  留存率低。

  成长缓慢。

  3 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

  你作为创造者,你自己就要做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有趣的人”——当然,从更高层面来讲,“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4 不信不如不知

  真正有用的道理,常常都简单而又朴素,却只有少数人真正笃信——而大多数人其实骨子里是不相信的。

  信仰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措辞,措辞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命运。

  越是朴素、越是简单的道理,越难贯彻。

  光想给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是不够的,要做到把这种观念植入到骨子里,每时每刻,心心念念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到极致。

  其实没有完美的东西,但那些整日里都在琢磨,整日里都在改进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更完美的——抵达了依然不完美但他人却根本无法超越的程度。

  优秀的团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

  推崇“不断学习”的文化。

  如果你真的笃信一个原则,就把它当作宪法,不能让任何其他的“法律、法规”与之冲突,绝对不能用“水至清则无鱼”之类的和稀泥理论模糊了界限——因为每一个含糊不清的节点最终都会和其他含糊不清的节点共同作用,形成几何级数倍增的混乱。

  5 谁需要营销

  若是你很依赖营销,很可能就说明你并没有处于垄断地位。

  6 做一个有知觉的产品

  如果你每天都在深夜3点钟起床对着录音笔录笔记,胃总是很难受,总是失眠,没有幽默感,总是担心有事情要出错——那么你可能走在正轨上。

  一个产品经理,在为自己的产品加上各种各样的知觉之后,把那些知觉当作自己的神经末梢,用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去处理那些知觉,有灵魂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产品就这样有了灵魂。这不是鬼话,这是我见过的顶级产品经理最自然不过的行为习惯。

  7 透过表象看本质

  一切的思考质量都来自于思考者是否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迂回和旁敲侧击,是做好用户调查的关键。

  8 销售必须亲自来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贯穿始终的原则。

  做好产品,把产品做到最好,最被需要,最被热爱,是本质、最强大的销售。精通你的用户,是最强大的销售工具——我从心底里认同这些基本的方法论。

  主要卖知识,为了保障学生评价最高(其实是为了自保)适当卖些梦想。

  倒是“永不轻言放弃”在某些时候确实有道理。

  当然,这之中有一些是优秀的销售,他们做的是比别人卖得多,卖得贵。卓越的销售与其他销售不一样,这些卓越的销售不在“说服”他人上浪费任何时间,这些卓越的销售把时间经历花在去寻找甚至制造需求上,真正的需求,然后做出一个谁都需要的、谁都喜欢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后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展示。

  做足功课。

  尽最大努力去发现用户的需求,试图对顾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才是真正伟大的销售奥秘。

  我学到的是:真正的销售人员,其实是创业者自己。

  art 4 你适合创业吗?——创始人的创造基因 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需要创业者投入极大的热情。当创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时,这个时候创业最容易成功。

  1 创始人的世界

  事实上那不是勤奋,那是“事情还没做完就难受”“一想到明天还得干这事儿就恶心,还不如一口气干完算了”... ...

  很多的时候,所谓的“执着”,其实是经过对现状仔细思考之后,发现“其实没有其他的选择”,或者“只有这个选择是最合理的”。

  2 能精妙类比的人更聪明

  其实善用类比的人是极少数——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能力。

  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才能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找到真正合适的、最恰当的那个“参照物”。

  之所以能找到最恰当的,不仅仅是找到最“像”的那个,还要仔细搞清楚“不像”的地方究竟有哪些,以免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出现偏差。

  我经常鼓励身边的人只要有时间就要看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为什么呢?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的接收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3 创始人可以不懂技术吗

  不切实际的想法常常更美妙。

  伟大的工匠常常不会成为成功的商人,因为他们的思考基本上已经被局限在眼前的现实之中;而商人的成功往往需要看到属于未来的“现实”,而不是局限于今天的现实。

  成功的商人,他们不是不懂技术,也不是略懂技术,与他人想象的相反,他们其实很懂技术,他们想尽一切方法去了解技术,了解它的局限,了解它的发展,了解它的方向,而他们的所有规划,都是建立在对当前局限的了解和对那属于未来的“现实”清晰明确的理解基础之上。

  创始人不懂技术是绝对不行的,千万不能愚蠢到以为其他的创始人真的不懂。

  如果你不是个懂技术的人,那你一定要去了解技术。了解如何判断技术合伙人的水平,了解你的项目所需要使用到的技术究竟都有哪些,有哪些局限,哪些优势,优势能保持多久,局限什么时候能够突破等等。如果真的用心去做功课,你就会发现这些知识并没有多难掌握,并且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功课,你必然被淘汰——且绝不留任何痕迹。

  4 聪明投资人为什么显得那么笨

  不仅仅是资本,更多的是关系——建立在资本上的关系常常更稳固、更有效率。

  真正聪明的投资人。他们只是那种学习能力强,严守风控原则,不断探寻未来的人。

  5 投资人其实是弱势群体

  他们的实际生活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至少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光鲜方式——尤其是投资人。

  6 不断切合实际地思考未来

  “你必须要不断挖掘新的技术或者赶上主流趋势,比如一些基本趋势,以便能在什么是可做的和如何做之间制造一定的技术差距。”

  首先,思考未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其次,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各方面条件全部成熟,而不是只了解一个突破点就行了。

  有一小部分人,在不断切合实际地考虑未来,甚至没那么远,他们能考虑的只不过是今天的现实如何在明天发生变化。

  7 钱是最不重要的资源

  投资人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钱、不是关系,那是什么呢?其实是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投资者最重要的价值和资源:经验和智慧,眼界和远见。

  8 怎样特立独行才好

  所谓的聪明。就是指一个人脑中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且恰当的概念,正因如此他才能高效思考。

  方法论:

  跟聪明人讨论,然后深入思考那些聪明人不认同的地方。

  在笨蛋中特立独行是没有价值的。

  挣扎着是自己成为聪明人中的那个特立独行者。

  这套创业课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非凡的人真实地分享他们的方法论——尽管有一些方法论不见得是可以马上理解、马上应用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方法论是经过锤炼的,经过考验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真实的。

  9 明天会发生什么

  20%这样,80%那样... ...

  之所以要“抉择”,这是因为有未知因素存在。

  年龄太小的时候,积累有限,逻辑能力有限,想象力有限,所以根本做不到“如实想象”。

  我们原本应该这样被教育:把焦点放在对世界的未来预测上。

  某种意义上,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在积累足够多清楚概念并了解其关联之后还花很多很多时间去思考、研究未来的人。

  art 5 因为简单,所以困难——执行为什么那么难 很多有用的道理,因简单而困难。

  2 像编辑一样运营

  学习可以获得新的思考框架或思考模式。

  “简洁、简洁、再简洁,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不能简洁地做出来。”

  那些会写文章、常写文章的人,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就是比其他人高——并且更勤奋、成长更快。

  3 那些略微没那么简单的事

  都知道坚持的必要,却从未坚持过。都知道循序渐进是必需的,却总是想一蹴而就。

  很多有用的道理,因简单而困难。

  千万不要孤立地对待某个指标。

  4 所谓“痛点”

  如何找到痛点?不考虑运气的话,那么靠谱答案只有一个:积累——考在那个领域里的长期沉淀与积累,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必要条件,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技能才能实现... ...

  如果一个创业者没有积淀,就没有能力思考未来。

  6 举一反三是聪明人的能力

  学一个新的概念之后,不妨再反复问自己:

  那... ... 这个概念(道理)还可运用到什么地方呢?

  7 写下来是好习惯

  “听很多创始人说,他们很后悔没有早点完成两件事:写下来如何做事,以及如何做的原因。这两件事——如何做和为什么做其实很重要... ... 你能先于别人做到这一点,你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从第一天开始,创始人就应该不断地把why和how写下来——我个人的经验是连what都应该写——放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

  8 如何避免被情绪左右

  其实理智只不过是一种习惯。

  只做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可以无视。

  有人背叛你了,你很生气,怎么办?正确选择是:不怎么办。

  忙着进步的人哪儿有时间折腾那些事情。

  不要跟笨蛋争斗,因为他们会把你拉到他们的水平上,用他们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瞬间打败你。

  art 6 与趋势共舞——创业公司的成局与败局 你要想自己能独占鳌头,避免竞争的正确办法是“做到最好”。

  1 复杂的模式思考常常难以表达清楚

  一个观察:

  从21世纪开始,有大量的公司把各种不能单独赚钱的技术整合起来,形成垄断优势。

  三个策略(顺序不分先后):

  从垄断一个小的,甚至没人认为值得垄断的市场开始。

  比老二好十倍。

  善用后发优势。

  2 去做跨界门槛足够高的事情

  形成垄断的另外一个重要策略是做跨界垄断的事情。别人做一个东西,你把几个东西放在一起形成更好的东西;别人在某个领域内垄断,你搞不过他,那你就把那个领域里的知识和技能拿到另一个领域里,与新领域里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最强势力。

  一定要去做跨界门槛足够高的事情,乃至于你的竞争对手对你职能持有无奈的态度。

  4 与趋势共同成长

  首先,肯思考未来,就已经非常罕见了。

  其次,能正确思考未来的人又少了一大部分——因为更多人的“理想”只不过是空谈。

  再次,找准趋势的人又少之又少。

  在迅猛的潮流中,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才可能不被甩出去。

  找到一个必然迅猛发展的趋势。

  在那个领域里迅猛地学习、实践。

  运气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对一些人来说,极大的运气,其实是自己找来的。

  6 讲项目,只用一句话就够吗

  “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让你母亲看懂你在干吗的话,重写。”

  只用一个简单的句子就说清楚一个复杂的故事,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8 如何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

  创业团队最痛苦的阶段就是在做出东西之前,需要长期玩命工作,但做出的东西却可能被验证为是失败的。

  9 可怕的归因错误

  只有实名社交才有商业机会。

  10 把自己当作创业公司

  《至关重要的关系》

  牛人的特质:

  有强烈好奇心。

  自学能力强。

  不断创造新东西。

  属于Be-Better类型。

  有独立思考能力。

  方法论明晰。

  价值观坚定。

  选择去做不能规模化的事情——这个建议不稀奇,但牛人想的都一样,巴菲特的措辞是:“只做没有捷径的事情。”

  学会销售。锤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够说服他人,还要努力提高接纳不同意见的能力。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审视自己,如果自己做得不好,要第一个知道。

  清楚深入的思考,会让你遏制莫名其妙的灾难。要常常举一反三,要常常提炼自己的思想。

  要养成书写的习惯——善用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征。

  不要“跟着感觉走”,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的直觉实际上是错误的过程。

  会不会非没关系,但最好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

  art 7 资本的喜好——天使投资人最在意的那些事 成功的投资与成功的人生一样,都最终属于那些不断打磨且恪守优化策略的人。

  1 从闲聊开始吧

  数学很重要、逻辑很重要。

  4 选择赛道是谁的事儿

  首先,锁定一个高速增长的领域。

  其次,在这个领域里找到自己看好的许多个项目去分散投资。

  最终,对投资人来说,赌注在于,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锁定一定数量的成功项目,哪怕其他的都死掉了,最终平摊下来,依然可以达到年化收益25%以上。

  人能被对方说服,常常需要几个与逻辑全无关系的前提:

  双方相识已久,有足够的相互认知和相互信任。

  说服一方即便是对的,讲道理的方式和说话的腔调也不能是说教,不能是居高临下。

  被说服一方是更重视逻辑而不是更重视输赢的人。

  被说服一方确信对方不是另有目的。

  创业与投资的讨论,常常无果而终——此中的深刻原因在于:对于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很难产生有效的讨论。

  6 早期项目股权投资最大的风险

  关于如何决策:

  听大多数人的话。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自己作决定。

  8 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创业成功,需要坚定的商业模式作为基础。

  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听——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地听。不要急于反驳甚至批驳创始人的看法——事实会冷冰冰地证实那么做百无是处。

  去想: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他的历史可能有什么样的部分才会这么看问题?”

  “既然他是这样的想法,那么他更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决策?”

  所有可能的反问,都留到下一次讨论再说。

  9 如何成为受欢迎的投资人

  先帮上忙再说。

  创业者的痛点常常体现在两处,招聘和融资。

  可操作起来就知道了,外人想在着两件事上帮上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事情基本上就相当于房事,必须当事人自己来,别人最好看都不要看到... ...

  三个比较恰当的方式。

  1.给创业公司介绍客户。

  2.组局组局再组局。

  3.自己拼命进步。

  事先声明自己并不一定能帮上忙,但一定尽力。

  10 “不熟不投”对不对

  自己做功课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1.来自二度人脉的观察已经非常模糊但还不得不用,而来自三度人脉的观察则完全没有意义。

  2.向二度人脉求助的时候,不要让对方帮你作判断,尽量让对方多讲“事实”(facts),而非“看法”(opinions)。如何判断某个陈述是事实抑或是看法,那就是你们的基本素养了。

  不要投资那些喜欢吵架的人。

  11 自己的钱和别人的钱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职业投资人投出去的通常是别人的钱,而业余投资人投出去的通常是自己的钱。

  为别人管钱的人更聪明、更职业,效率更高。

  职业投资人或投资机构还有另外一个常见手段:在找到下一个买家之前,根本就不投(通常这是绝口不提的事情)。

  12 最扯和最不扯的是什么

  在商业环境、商业模式面前,情怀只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不是人家跟你吃了顿饭,就成了你的资源;不是你认识个某大佬,那大佬就是你的资源;不是你知道的哪里有流量,而那些流量就自由供你使用... ... 话说大楼确实是砖头盖的——但再多的砖头堆在哪里也不可能自动就构成大楼啊!

  最不扯的是什么?圈子!

  圈子总会形成,混迹其中总是可以获得很多相对优势,乃至于混圈子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但价值产生常常源自于对等关系,混是混不出来,配得上才行。

  大的节点与大的节点之间常常会、也更容易自发地形成一个“超级圈子”。

  需要努力才能混进一个圈子往往说明个人能力一开始就比较差而已。

  边际节点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信息一般只在圈子内传播,传出去很难。

  大多数人主要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于是在那里反复听到看到的是同样的信息。

  在实际的世界里,多个圈子的连接者才是那些常常引发变革的节点。

  对投资人来说,最不扯的事儿就是因为职业和身份的关系,最可能成为——如若不失败也必然会成为——多个圈子之间的连接者。

  art 8 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好的投资方式是学习 要学习如何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1 公平永远是奢侈品

  人生而自由,且在尊严和权利面前平等。

  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欣赏的是偶,其实更多是用宽容与理解去抹平差异。

  生活就是不公平。

  基础常识:在阅读的时候要分清内容究竟属于事实(Facts)还是看法(Opinions)。

  不被误导的最根本在于:不怕枯燥。

  2 谁说路人甲就不能有梦想了

  一个正常独立的人,其实常常并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为那没用,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只能由自己埋单的的,所谓的“后果自负”。

  一个国家越落后,创业者数量越多。

  这一路上,我见过太多爱说风凉话的家伙们,都一个德行:

  他们害怕别人者的成功。他们甚至害怕别人有成功的可能。

  可最终就像王朔说得那样,我成功了:

  所谓成功,不就是赚点钱,然后让傻瓜们知道吗?

  3 如何优雅地对待非议

  你怕,他们也怕,只不过,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让他们绝对看不出来... ...

  面对非议的时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4 别逗了,高风险就高收益吗

  不变的生存法则:

  安全第一

  成为专家

  5 投资创新和未来

  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最简单明了的说法就是:赚钱的方法论。

  最古老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种:

  低买高卖——衍生的方法论是“奇货可居”。

  雁过拔毛——赌场、港口、税务等等都是这种模式。

  行政暴力——全球所有国家垄断的行业都是这种模式。

  其衍生的方法论是:

  避免竞争。

  从一个很狭小的,别人看不上的领域开始。

  对外声称自己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先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未来”。

  6 识己,更要识人

  老朋友就是靠时间磨出来的。不仅耗费时间,还花费精力。

  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说辞。

  花费时间、精力去思考、寻找,且主动地创造双赢局面。

  杜绝把自己沦为“索取者”。成熟的人懂得如何才能避免成为他人的负担。

  就算偶尔把注意力放到他人的缺点上,也要提醒自己思考的是:我如何不成为这样的人?

  7 既诺必达

  轻诺必寡信。

  别人不愿意给你承诺,说明几种可能:

  你可能不值得对方耗费时间精力

  对方可能是罕见的真正重视承诺的人

  对方可能给你设置了陷阱

  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说辞。

  9 如何免交“无知税”

  策略一:要学会提前做功课

  不要到了必须选择的那一刻才开始思前想后。一定要拼命思考未来,就是这个原因。在必须选择的那一刻已经有很多的储备,很多的预筛选,那么,总比临时发挥高明许多。

  策略二:选择过后不再计较

  策略三:养成决策方法论

  策略四:感知那些看不见的对手

  有效社交

  策略五:积累

  10 投资如游戏,比谁的装备更牛

  你怕,你就会被吃掉;你不怕,其实就没事儿。

  投资人一般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看什么都好;早晚会如此总结:当时见识还少么!

  二、看什么都不好;因为被一些失败案例伤着心了,所以各种见绳怕蛇... ...

  三、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见识足够多了,心里的标杆逐渐清晰了,知道怎样判断人,知道怎样判断事儿,知道怎样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

  11 不做功课就是要吃亏的

  功课就应该是自己做的——因为成了,你也并不分给别人更多,败了也没有人有义务补偿你哪怕一点点。别人做的功课,如是不愿意与你分享,那也挺正常的,毕竟你也讨厌别人不劳而获。

  众筹本质上应该是为投资人赚钱,而不是赚投资人的钱。

  不是投资人的钱赚不得——有很多正当地赚投资人的钱的地方,商业情报公司Mattermark公司就是为投资人做工具,光明正大地赚投资人的钱。

  12 如果投资世界里也有导航

  拥堵的赛道上,谁都走不动。

  art 9 让所有人都听你的——会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说有意义的话,是讲者最终可以赢得信任、赢得尊重的根本——别无其他。

  1 一开始就做对

  在不了解你之前,没有人对你抱有任何看法。就算不是朋友,也起码不是敌人。

  你的听众不需要你故意取悦他们。

  听众的认同与否,确实取决于你的内容质量。

  无论你想分享什么,都要先问自己若干个问题:

  真的好么?

  好在哪里?

  为什么人们需要这种“好”?

  拥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没有它有什么特别的害处?

  人们是不是低估了拥有它的好处?那我应该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这点?

  人们是不是低估了缺少它的害处?那我应该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这点?

  谁都讨厌浪费时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善待时间)。

  2 会沟通就成功了一半

  一次只说一件事。

  30分钟也好,1小时也罢,只说一件事——换一种说法,这叫“主题鲜明”。

  为了做到所谓的“深入”,就是要提前做足功课。新手不明白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做功课很重要,可是应该做哪些功课呢?”

  “做功课”的范畴很广,但,如若挑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针对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没一个理由,每一个例证,每一个结论或观点,都要问自己:

  我说得够清楚么?够准确么?是否需要对其中的概念、范畴、逻辑关系等等进行补充说明?是否会有一些听众对这些东西产生误解,如若有这种可能,我应该如何面对?

  有什么是所有听众都必然知道的(这些无需讲)?有什么是一些听众知道而另外一些听众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人大概占多大比例(酌情决定花多大的篇幅去讲)?

  有什么东西是听众想不到的?我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把这些“意外”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措辞展现给听众?

  要理解我正在说的这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应该提前知道的?而这些必需信息,挺重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有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重要的?或者反过来,有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却被大多数听众认为是不重要的?这些“错觉”“误解”是不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是,我又应该如何最直观地证明这种影响的存在?

  这句话能不能更精彩一点?这个例子是否足够恰当?理由是否足够充分?它们是否足够惊人?(比如,听众没听说过,没想到过的)这个结论是否足够有意义?该结论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听众的生活(哪怕一点点)?

  避免被误解的有效方法有这么几个?

  尽量保持简单。

  避免引起听众的负面情绪。

  提前做功课,做小范围内的沟通。

  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要牢牢记住,听众是陌生人。至少,在他们接收你之前。

  认真对待讲话之后与听众的面对面交流。

  既然你要当众讲话,就必须留意自己的语言风格。

  你是否关心措辞的准确?你是否喜欢使用大量的形容词或者副词?你是否喜欢用大量的名词说事儿?你是否喜欢说一些复杂的句子?说明因果关系的时候,你是喜欢把原因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说明比较的时候,你是喜欢先说结果,还是先说比较过程?

  无论答案怎样,是也好,否也罢,并不是说哪一个优于哪一个,关键在于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而当你需要复述什么东西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创作,而不是“背”。

  只说自己真正相信的话

  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讲稿,确定好自己对其中的每一句话都确信无疑。

  讲者最好认真对待自己的逻辑训练,经常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以便用一系列常年积累、打磨的套路去审视自己将要说的每一句话:

  它合理么?

  它有根据么?

  它的前提总是成立么?

  一句话,不管真假,不敢对错,如若一个人将它重复很多遍,那么他最终就会相信它。

  说实话,说有意义的话,是讲者最终可以赢得信任、赢得尊重的根本——别无其他。

  3 只有了解听众,才能征服听众

  一个比较安全的策略是,作为讲者,我们可以这样估算:

  一个让我十分惊讶的事情,也许听众只有三分惊讶。

  一个让我十分赞赏的人,也许听众只有三分赞赏,甚至可能褒贬不一。

  一个让我十分满意的东西,也许对听众来说很无所谓... ...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传导至理性层的。

  4 说服即是博弈

  很多人相信有“语言天赋”这回事儿。我相信那并不是天赋,只是多年的积累而已。

  技巧很简单:在关键的地方弃用形容词。用数据!

  新手最难掌握的重要技巧:停顿

  放慢语速,是我给新手的最重要建议之一。

  该慢的时候就要慢:比如需要听众仔细思考的时候;比如向听众介绍新的概念、理念的时候。而该快的时候就要快:比如介绍一些必要的但大多数听众都了解的信息之时。

  对讲台上的新手来说,七秒钟很长,长到像亲眼盯着种子开始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一样。然而,这只是错觉。听众的感觉并非如此,七秒钟是听众绝对可以忍受的停顿,甚至,大多数听众不会把七秒钟的停顿算作停顿。

  最好的互动方式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听众思考。

  讲者在准备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

  我有必要问这个问题么?

  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正确答案?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能够让听众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应该提前交代哪些前提,讲明白哪些范畴?

  针对这个问题,听众可能都有哪些反应?针对这些答案,我又该如何回应?

  我是否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性都想到了?

  有没有哪些答案是听众不可能想到的?

  那些听众想不到的答案究竟能够说明什么?

  5 学会讲之前先学会听

  证明他人错误不等于证明自己正确。

  在讲者时间有限,听众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专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证明他人错误”,是个相当实用的准则。

  7 没有耐心,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激情可能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

  找一件事情做。

  把它做好。

  在做它的过程中思索它的意义。

  因为能够赋予它超凡的意义,所以就有点热情将它做好到极致。

  把任何事情做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分享。

  这种貌似天然形成的分享愿望,会使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而被感染的人群会反过来使分享的人充满所谓的激情... ...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后感(十):一本憋屈的《把时间当朋友2》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把时间当朋友》,要是此书名写成《把时间当朋友2》,还算过得去。此书算是作者的散文集或者他自己说的纠错日记。与书名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有关系也是因为实在关系不大。所谓创业内容在前七章,看后基本没什么用,因为那些创业都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或者大牛们的事,与我等平民百姓要的脱贫创业没有丝毫关联。而且基本看过进口书关于创业的都了解。作者只是用他的话转述了一遍而已。至于后两章,个人觉得有《把时间当朋友》的味道,也就是真正对成长有用的地方,尤其学习和沟通上。一贯的从自己身上总结,用独到的见解,批判的口吻,走心的文字……所以值不值得读我只有一句话:你懂的……

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于创业的信息,请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