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就要到了,又到了大家出境浪的时候,不少童鞋后台询问境外返现的事,其实这些优惠信息在咱们的小程序 爱卡小管家 里都有体现的,大家可以去溜达溜达。
浦发银行 广发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上海银行 光大银行 民生银行 华夏银行 工商银行 兴业银行 京东商城 平安银行 中国银联 北京银行 其他
下面我们言归正传,说一说境外刷卡消费的坑。
要说这事先得提一下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卡组织。
银联
银联是我国的卡组织,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般都是62开头的。早期的时候也发行过其他数字开头的(60,9等)卡,但是现在主流都是62开头,各种优惠也都是指定62开头的信用卡参加的。
VISA
是位于美国加州的卡组织,卡片以4开头
MASTER
同样是位于美国的卡组织,卡片以5开头,VISA和MASTER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卡组织。我们曾经推文介绍过万事达卡小程序:优惠面面俱到
AMERICAN EXPRESS
美国运通也是在美国,我们介绍过百年美运:面子实惠一样也不少,卡片是34、37或者39开头的。
DINERS CLUB
大莱卡,虽然是最早发明信用卡的公司,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走下坡路,在1981年被花旗银行收购,但是运营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起色。2008年,DISCOVER发现卡集团收购了大莱卡公司,并开始推出大莱卡的复兴计划,成效貌似不大,很少听到有人用这种卡。卡片一般是以30、36、38开头。
DISCOVER
发现卡主要运营在北美,最早是由Sears公司发行。
JCB
基地在日本,卡片以3568开头。
说完了卡组织,在说说国内的信用卡
1、双币卡和国际卡
双币卡是一种过渡卡。
由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签订的协议,在2015年之前不允许境外的金融公司在境内提供人民币清算活动。其他的卡组织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只能跟银联合作,发行双币信用卡,所以不少信用卡上面都有两个标识,一个是银联,另一个是visa/master或者其他的卡组织的标识。
双币卡是我国现行外汇管制下的过渡期产物,2016年底停发了。不过,相信不少人手头应该还有这种卡滴。
双币卡一张卡上有2个卡组织的标识,也有2种账户,分别是一个人民币账户和一个外币账户(一般都是美元账户)。
国际卡是指发卡机构发行的国际信用卡组织品牌的信用卡,又称为外卡,指境外发卡机构发行的开通全球通用支付验证功能的信用卡。
境内消费通过银联清算,计入到人民币账户,境外消费由境外的信用卡组织清算,记入到外币账户,并按交易金额收取货币转换费。
刷卡通道不同,账单是不一样的。
举个栗子,比如都是刷日元,在使用银联和visa/master通道时的区别如下:
银联: 日元--按照银联当天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账单计入人民币账户,还款的时候直接还人民币
visa: 日元--按照Visa当天日元和美元的汇率+1.5%货币转换费--美元, 账单计入美元账户,还款的时候通过银行自动购汇, 美元账单--按照银行还款日的汇率--人民币账单。
master: 日元--按照master当天日元和美元的汇率+1.5%货币转换费--美元, 账单计入美元账户,还款的时候通过银行自动购汇, 美元账单--按照银行还款日的汇率--人民币账单。
用visa和master银行会收1.5%,AE美国运通银行会收2%。至于各个卡组织的汇率问题,据 蚌中沙²⁰¹⁷ 实测爆料说:运通卡最优,visa次之,master最差。
当然了,也有人说汇率不同这事也不能全赖卡组织,各家银行在具体操作时也可能时使用他们自己家的汇率,而且还根据客户的vip等级不同采用不用的汇率。
你为之奈何?
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即使你持有jcb的双币卡刷日元也有可能遇到货币转换费,因为有些jcb卡的外币账户也是美元滴。收不收货转,关键还是看信用卡的账户的种类,并不是看信用卡上挂的是什么标。你用visa的欧元卡到美国消费,刷了美元一样要收货转的。
如果你要到欧元区消费,就带一张欧元卡,到美国消费带一张美元卡,到日本消费当然要带一张日元卡,自然也就避开了货币转换费了。
至于想要一张卡走遍天下的,咱们就得说说多币种卡了。
2、全币通卡
全币通卡即持卡人持一张卡,无论在何处使用何币种交易,均可以以人民币还款,并免除货币转换费。
前几天咱们还说工行一张卡多条信报记录这事来着呢(感兴趣的可戳巧用附属卡),虽然信报记录有些多,但是人家让你走遍天下免货转啊,刷哪种货币就用哪种账号记账,至于津巴布韦等小众币则是以美元记账,也是免货转的。
除了工行外,建行的全球热购卡则是全部采用人民币记账,刷卡时自动购汇,折算为人民币记入账户,还款日直接人民币还款,不用货转费。
中行的长城环球通也是采用自动购汇,人民币入账的模式。
至于其他银行的全币通则基本都是都采用美元记账,同时免除货币转换费。
除此之外,还有些银行卡权益是免货转的,大家申请时可以留意一下。
境外刷卡消费避开了货币转换的坑,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是。
还有个DCC的坑等着你。
DCC的全称是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动态货币转换费),它和货币转换费不一样,货转是信用卡组织和信用卡的发卡银行联合收取,DCC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收取,据说是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开发出来的。
如果刷卡的时候用了DCC在POS单上直接就会把你消费的当地金额变成美元或者欧元,美其名曰可以帮助客户直观的了解花了多少钱,当然为了这一点点的便利,客户付出的可能是2.5%-8%的手续费。
再举个栗子:
手持V/M卡在香港买买买的时候,当收银员问你是港币结账还是美元结账的时候,你已经处于大坑的边缘了。
选择港币结算,那么商家就会记下你的消费金额,向V/M信用卡组织申请港币费用,V/M把港币转换为美元记入你的账单(如果你选择的是免货转的信用卡,这个过程就不再收费了),你在用美元或人民币还款。这个过程就避免了DCC。
如果选择了美元结账呢?
那么,恭喜你中招了。
商家在刷卡的时候通过DCC组织把港币金额转换为美元金额(这个过程按照DCC组织的汇率--大坑--同时还要加上手续费),向V/M申请美元费用,V/M把美元记入你的账单,你在用美元或人民币还款。这个过程就被坑爹的DCC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DCC交易和非DCC交易的区别就是当地货币在什么时候转换成美元,如果是卡组织来转就避免了,如果是DCC组织来转就被DCC了。
所以,为了避免被DDC,有一个原则要记住:一定要坚持选择当地的货币结算,不要好奇的非要立即知道自己一共花了多少美元,心里再迅速的默默转成人民币衡量下。
好奇害死猫哦。
DCC的过程中,商家也能从中分一杯羹的,所以他们对推(she)广(tao)这事不遗余力,正规的商家还会问你一句,给你一个跳不跳坑的选择,而一些小商户干脆就直接给你出单签字了,当然是DCC过的。还有一些更恶劣的商家联合收单银行,直接在POS上强制DCC,根本不给你选择交易货币的机会。
DCC很坑,不过只有VISA和MASTER认可DCC,银联、运通、JCB等没有和DCC组织签约,自然也就不会遇到被DCC坑的事了。
手持V/M卡,有以下场景容易被DCC,大家留意。
1、语言不通的环境下,商家听不懂你说什么或者假装听不懂,直接就给你DCC了。比如大热的泰国就很普遍哦。
2、有一些海淘的网站,在中文页面上会标人民币价格,结算也是用人民币结算,如果他们不提供银联结算通道的话,那也是妥妥的DCC的节奏。
3、强调使用本地货币没错,但是要留意免税店,比如韩国的免税店商品标价就是美元,那么刷卡可以直接刷美元,只要POS单上美元数额和商品标价一致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强调用韩元,反而会被反向DCC,美元+DCC=韩元-》向卡组织申请韩元-》卡组织把韩元转成美元+货转,计入信用卡账户。
4、有的商户会让你在刷卡的过程中选择货币种类;有的是收银员询问你,他来操作;有的是打出POS单后让你选,然后收银员来操作,原则就是选当地货币,免税店的美元商品选美元。另外注意,有的POS单是让你打勾,有的POS单是让你打叉,别弄混了,如果怕弄混可以在美元金额旁边写上NO USD,意思就是不要美元记账。
一旦发现自己被DCC了也不要慌,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和收银员吵的意义不大,只要在交给收银员的那张POS上写上 NO USD,然后拍照留存证据,等回国之后可以打银行的电话,要求取消DCC交易,退还你多付的钱。
直接和银行客服说你的消费金额和入账金额不一致,让他们转到处理争议的部门,避免和实习生客服纠缠太专业的知识,直接转专业部门能更快的解决问题。
最后在补充说一下这个DCC的背景。
DCC的意义在于刷卡的时候就把汇率固定了,用一定的代价避免了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早期没有网络,信用卡并不是实时交易的,有不少场景都是压卡交易,凸起的卡号、有效期、名字等信息就是为了压卡交易,那时候,信用卡入账时间通常是在交易日后的15-20天,甚至一两个月。
比如你某天在欧州刷卡,2天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突然大涨10%,如果你刷卡时没有选择DCC,那么刷卡金额入账的时候就会按照涨过的汇率结算,但如果你刷卡时选择了DCC,虽然付了2-4%的手续费,但当时就把刷的欧元结算成了美元,就避免了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
在DCC刚推出来的6、70年代,整个世界经济变化还是很剧烈的,由于战争等原因汇率的波动很大,DCC相当于付点手续费把汇率变化的风险转嫁到DCC公司。
到了21世纪,世界经济运行平稳,汇率很少有剧烈波动,DCC就变成了无良商家和DCC公司敛财的工具。
最后的最后,本文一部分资料来自于知乎和豆瓣,小编整理了这篇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大咖能查漏补缺、实测爆料,留言比正文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