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阅读手册》
每天一本书
各位读者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极致阅读手册》。
在开始解读这本书之前,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什么叫读书?
读书对我们有何影响?
有哪些读书之法?
有人人都能学会的读书方法吗?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这些问题曾深深困扰着本书的作者,为了探究读书之法,他把市面上有关读书方法的书都找来读了一遍。这个对读书这件事如此执着和认真的人,就是韩国著名的职业读书人,韩国版“罗胖”——高荣成。
在《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中,高荣成结合了严谨的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以及一些他的读书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可普遍运用的读书之法,此外,书中还列出各项系统的书单,为各种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体会读书的精妙之处。
读我,培养成长性思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每次意志坚定地打开了书本,却除了漫画书和武侠小说之外,很难看下去其他书。
有的书貌似读得很认真,读了半天往书角上的页码一扫,却发现只看了50多页。于是便会想先休息一下再继续看,把书合上了。
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我大概就是没有读书的脑子吧。就像文科生说:“我就是学不会数学”一样。
但其实这是脑子形成的“定式型思维”让我们对读书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若认真钻研某一事物,脑的生理解剖结构就会朝着该方向变化。
正如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的:“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绝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掌控的读书活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心想事成呢?
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读书研究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称: “时间是’不断开展奇思妙想的基础’。没有比花费大量时间在读书上更重要的事情了。”
培养成长性思维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上。
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阅读信息,甚至是读一些琐碎的话,日积月累的阅读习惯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使你能在眨眼之间识别视觉信息和它内在的含义。
阅读效率越来越高,左脑系统越来越发达。这时再进行“多读”,就不会感觉力不从心了。
多读,拥抱多读焦虑
很多人会有“读书多是为了炫耀”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断去要求自己读很多的书,会不会很庸俗?我们是不是应该专研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呢?
其实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会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
介绍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我想向这样的人鼓掌致意。同时,我会对他们说:谢谢你给我介绍好书,而你读了这么棒的书,你也很棒!
至于大家常说到的深度阅读,作者认为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
你所阅读的书真实地反映着你的水平。对于1年只读5本书(每天 12 分钟)的人来说,要求他们对一本书有许多共鸣可谓是天方夜谭。
并且大家只要多读就会明白,读书还读得不怎么好的时候划下来的那些认为有共鸣的句段,等到日后再翻开时,其中有很多句子已经感受不到多少共鸣了。
甚至有一些书你在菜鸟时期认为它是著作,而等到读书多了之后,会认为它不值得一读。
若你只有1年读5本书的读书水平,你绝对不会判断出自己这个共鸣是不是真的共鸣。
泛读,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具批判思维,更具创造力,更谦逊。
泛读是享有对陌生事物的欢喜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与不了解的领域相识、与从未接触过的作家隔空交流,在大脑中种下批判和创造性的种子。
1. 首先环顾一下书柜中的书,看看以往都在阅读哪些领域的书籍。作者在书中透露他阅读书目最多的领域按顺序是经济、营销、宗教()、心理学、自我开发、脑科学、生物学、物理学。你们的呢?
2. 要制订书单的话,就去实体书店吧。虽然网上购书很方便,但要想获得陌生感带给你的刺激,必须要用全身心去真实地感受。而且,不要去熟悉的区域,要徘徊于那些陌生的角落,去物色那些为你静候的书们。
这些陌生的书籍将会为你带来更多欣喜。就像爱因斯坦曾说的:“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慢读,慢慢来,比较快
或许除了自己读书,很多为人父母的人最想知道的还是:如何从小培养好孩子的阅读思维呢?
孩子小的时候,读什么书、如何读并不重要,孩子关注的是自己在爸爸妈妈怀中,和父母一起探索书中新世界的过程。
为什么在父母怀中阅读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伟大的读书家呢?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父母之爱延伸到了读书之上。当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感受到爱时,他就会爱上读书。
强迫没有准备好的5岁儿童学习识字的话,会产生反作用。
有很多人说,自己给孩子读着读着,孩子就自己学会认字了。
除了这种情况,当孩子在没准备好的时候,早早教孩子学习会给他们压力,从而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植入对阅读的厌恶之情。
并且,如果父母不读书,而迫使孩子读书的话,也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父母要慢慢引导孩子主动翻开书,开始阅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学能力的自学者。
观读,带着观点阅读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用眼看远比用耳听记忆得更加清晰”,视觉可以说是人类最敏锐的感觉。
“眼见为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虚拟现实的发展令人越来越无法相信自己眼前所见到的是真是假。
而主观的意象和思考却能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真理。
主观观察是电脑无法企及的、人类持有的最强大的武器。因为我们总是用新的观点去看事物,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创新。
而一个人,或者说整个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观点,是因为有“书”这个媒介。
你既可以从书中汲取你认为有用的观点,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观点去阅读,如果你愿意尝试的话,效果一定超乎你的想象。
再读,寻求不同的体验
书中作者讲到了他和读一些“名作”的感受,比如《货币战争》这本书,他原本抱着敬畏之心初次阅读,但是当他想回头再看一遍为此书写书评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下笔,因为他觉得这部作品的实质其实是“一部低水平的小说”。
当你再读一本书时,有时会觉得这本书不好了,但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着你。
再读过程中,你能够看到当时的自己,既为自己当时的浅薄学识惭愧不已,又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自己。
赫拉克利特曾有一句名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大家都知道,河水奔流不息,河水已变,已不再是当年的河。不过,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
再读的真正奥秘就在于此。事实上,不可能有所谓的再次阅读。因为阅读的人已经变了,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他者。
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
因此,再读是具有超凡意义的旅行,即所谓“自我的时间旅行”。
笔读,作家是如何诞生的
所谓笔读,是一种读书时在书上画线、做记号、贴标签,甚至是读完之后提笔写文的读书方法。
笔读的方式除了在书上做记号、写下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之外,抄写也是笔读的一种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摘抄的经历,而摘抄正是你成为作家的第一步。
仔细翻阅一下笔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的眼中就会看到一些东西。
当看到那条脉络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生发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
于是乎,读者向作家转变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朗读,发现藏在阅读中的社交乐趣
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通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们得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与作者邂逅。
“大家平时读书的时候,是出声朗读,还是安安静静地默读?”作者在做读书方法的讲座时,得到的反馈结果是,100人中只有2~3人朗读。
朗读是正在消逝的读书方法,这与过去的情况恰好相反。所谓读书,原意就是朗读。
读书这一活动是听觉、空间感知行为,同时也是听觉、时间感知行为。
大家肯定是在用眼睛阅读这本书,不过请大家悄悄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大脑。
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正在出声朗读。你还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的流动和时间的流逝。
因此神经学者说,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通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们得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与作者邂逅。朗读过后,我们会感到自己离这位作家更近了,这便是朗读的力量。
难读,改变爱上网的大脑
诗人约翰•唐恩曾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但至少在地铁里,大部分都是一座自成一体的、孤独至深的岛屿。他们紧紧地盯着眼前四四方方的小屏幕,拿着书身处其中的人却仿佛是个异乡人。
当然了,在地铁里做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也不存在哪种行为更优越的问题。
但我们正在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这种新种族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读书困难。电视、多媒体和网络正在摧毁我们的大脑。
那我们该如何治愈难读的毒呢?
作者建议我们在读书或写作的时候将手机设定为飞行模式,确实有重要的电话要接听时则例外。
尤其是半夜或者一天的工作完全告一段落的夜晚,是看书的最佳时刻,因为这时几乎不会再有要紧的电话打来了。
进入飞行模式后,你的任何联系都中断了,手机再也影响不到你了。
当然电视、电脑等设备也最好关掉,一个人如果无法离开社交软件和网络,那么他也注定无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所谓解难读之症,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自己处于一个绝对“离线”的环境下,专注是治愈难读最好的药。
掩读,学会提问的艺术
所谓掩读,就是合上书读。
合上书读有两个含义:一是“超越阅读”。指的是追求“读书内化”,合上书本之后自我思考、写作、向他人传递书的思想,将书本与世界联结起来。
另一个含义是 “跳出阅读”。指的是追求“读书的可持续”,合上书本后,悠游自在地尽情休息,或散步或睡觉做梦。
只有合上书本,踏上书籍内化的艰险之路(默记、写作、考试、演讲、讨论等)时,你才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世界。创造新事物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后,就要培养合上书本思考的习惯。
苏格拉底曾说:“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好的财富。”在多读、泛读、慢读、再读、笔读、朗读等过程我们与书同行,而现在到了掩读阶段,我们要果敢地合上书本。让我们拥抱闲暇充分休息,走到自然中去吧,享受充足的睡眠吧。大脑在睡眠之中充实精神资源、催生新的记忆。
阅读真的是一个值得享受的事情,你可以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情操,同时,又能在阅读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你的生活、你的生命,都因阅读而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尤其是当你全身心投入进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大脑和你的身体,都会同时感受到,你将忘记周遭的一切,因为读书——就够了。
愿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一些阅读之术,它虽不一定每一项都适用于每个人,但你总能够找到对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这便是写书人之幸。
主编 | 慎志浩
副主编 |雷华刚
执行主编 | 朱音
审 校|密健华
德清县图书馆